分卷阅读327
出工作来吗?”
假如没有老板雇你,那你就自己当老板!
想法是对的,但施行起来却总是不顺利。
“做生意是需要本钱的。但很多穷人家根本没有那份本钱,去借贷又有风险,他们的家庭是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的。”
“那我们借钱给他们?”
“穷人有那么多,每一个都借,我们根本没有那么多钱。这样不行。”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看我们做的根本没有用!”
有的学生走了,也有更多的学生又加入了进来。
学习班这个想法到底有没有用?
大家都不知道,但都不想放弃。
王之娥的到来给学生们提供了新的生源。
一个女学生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把目标对准想要离家出走,但又没有生活经验,也没有生活来源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给他们介绍工作机会啊!”
报纸上天天都有报道说某地某家,有女私奔离家,亲人盼归云云。
他们的生活中也时常能听到邻居家或旁边那条街上有一家的女儿跑了,或者是儿子跑了。
这些人离开家以后能生活得下去吗?
看王之娥,那显然是不行的。
学生们都对帮助王之娥很热情,应该说是重新焕发了热情。
他们积极的询问王之娥遇到的困难,想找出能帮助她的办法。
杨玉燕没有提起王之娥的心腹丫头到受宠姨娘的目标,也没有提及王之娥的上一个目标是她的未婚夫。
反正这个目标是不可能成功的了,就不必提了。
但王之娥的心理还是很快就被学生们给挖出来了。
几天后的讨论会上,就有女学生说:“王小姐的目标,估计是当一个姨太太。”
有男学生显然没有那么敏锐的心思,他说:“我记得她说她是想当丫头啊,什么姨太太。”
当丫头出卖劳动力,算是一种正当工作。虽然有学生觉得当丫头有点不够风光,但既然王之娥的目标是这个,他们也想要试试看能帮他什么。
女学生们却更能领会王之娥低头不语时暗含的潜台词。
一个女学生冷笑:“她要是安心当丫头,那我替她介绍工作也没什么。可这种丫头我可不敢用。”
王之娥的出身也算是不错,没有读过书,还缠了小脚,家里应该也是有人侍候的,算的上是大家小姐。而且她性情柔顺,很是温柔可亲,许多学生对她的印象都不错。听说她想当丫头,还觉得有些委屈她了,毕竟小姐去当丫头,那不只是降低了生活等级而已。
可当明白她真正的意思之后,女学生和一部分男学生都对她改观了。
毕竟,当姨娘并不是一件光明的事。
学生们可以介绍王之娥去当丫头,却不能真替她保媒拉纤送她给人当姨娘去。
杨玉燕因为已经经历过这份绝望了,所以在同学们都再一次消沉下去时,她说:“我觉得王小姐是因为以前生活在那个环境中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应该再给她一次新的机会,看一看她会不会改变主意。”
杨玉蝉问:“什么机会?”
杨玉燕:“就让她在大学中生活,跟我们一起上课学习。我们再给她私下补习,尽量让她读一点点书。”
总之,就是见识一下眼前的这个新世界。
在王家长大,王之娥在当不成苏纯钧的姨娘时才会有当丫头这种曲线救国的念头。换一个环境,那她会不会改变呢?
第205章 幸福的定义
“要让我去上课?”王之娥跃跃欲试。
杨玉燕发现王之娥将女生宿舍打扫了一遍。
窗帘被拆下来清洗、修补后重新挂了上去。有掉漆的桌面被铺上了用旧床单改制的桌布,掉漆的床头也被罩上了一块布。她拿去给王之娥用来替换的衣服鞋袜都被修补过了,还绣上了花。
杨玉燕与杨玉蝉对视一眼。
王之娥是一位有生活情趣的年轻女性,她渴望的生活必然不是辛辛苦苦的在工厂缫丝缫到关节变形。
“我能学什么呢?”王之娥很想去上学,但她紧接着就自卑起来:“我……我不识字。”
王家养女儿,肯定不会再费钱给她们请老师。王之娥和姐妹们从来没有读过书,连杨玉蝉的学生吴小萍上的日本小学,王之娥和姐妹们都没有上过。不是王家没钱,而是没有必要。
旧时的观点,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的职责,前半生用年轻的美丽身体去服侍男人,后半生用乳汁去哺育孩子,操持家务。以平均寿命三十岁来说,女人的一生确实不用读书识字。
读了书,女人就不安分了,就要狂言妄行。就像现在报纸上到处都在报道女学生私奔离家,就有老古板说,这都是读了书的缘故,像以前把女人关在家里,不让她们出去见人,就没有那么多私奔的故事。
所以,王之娥在最美丽的时候被父母送给某一个买家。
杨玉蝉在来之前问杨玉燕:“你有没有想过,她就是读了书,也有可能不会改变志向。”
杨玉燕:“想过。这也很正常。难道读了书的都是正人君子吗?不见得吧。我们的父亲就是一个小人啊。可见读书并不能让人做好人。”
但读书确实可以开拓眼界。对人生已在谷底的人来说,它也可以改变命运。
以前王之娥的世界只有王家那么大,所以她的人生至高的目标就是王太太身边的姨娘,或者更大胆一点,当一个王太太!
眼界变大之后,她说不定可以想像一下自己当市长的姨娘?
杨玉燕不顾杨玉蝉瞠大的双目,拉着她开玩笑般讲了邵太太的传奇故事。
“固然不太符合公序良俗,但不可否认,邵太太避免了当活寡妇当一辈子。”杨玉燕说。
邵太太就像没有逃婚成功的傅佩仙,在父母之命下嫁了人,随后丈夫就上战场战死了。按照这个社会对善良的期望,邵太太应该一心一意的孝顺公婆直到老死,这才符合社会大众对她的期望。至于邵太太自己能不能从侍候公婆中得到幸福,这个就不在社会大众关心的范围里了。
“当没有足够的回报时,社会就会开始给人戴高帽,吹捧奉献的伟大之处。”杨玉燕,“但我反而更佩服邵太太的勇气。”
杨玉蝉不能苟同,她皱眉说:“邵太太没有名分,现在看着是好,等她老了以后,难道市长还能像现在一样对她很好吗?”
杨玉燕:“我想邵太太也不是把一生都寄托在市长身上了。她能从家里走出来,在面对新的困境时,一定也不是束手待毙之人。”
“姐,我跟你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不会困于家庭,而你太崇拜家庭了。”杨玉燕第一次对杨玉蝉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这让杨玉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