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6
纺织机。我那里任务已经很宽松了,请假应该没问题的。我们周日出发,下周日回来?”
“好。”
傅太太想起一件事跟宋太太说:“下午你跟我说张秀芳那个女人说我们跟老家的几位太太说我们小瑜勾引嘉树和舒彦,是吧?”
宋太太下午就是私底下跟傅太太说了,自己为什么会着急上火来上海。中间略微抱怨了年太太污蔑小瑜,傅太太当场就骂了年太太。没想到傅太太会这么大喇喇地把话给说出来,这种谣言,宋太太是复述一下都要脸红。
“她口没遮拦,胡说八道。你别当一回事。”
“那不行。”傅太太看向自家男人,“德卿,我跟明玉和小瑜一起回去,我也好久没看你奶娘了,我去探望一下奶娘,你说好不好呀?”
“你想和年太太在老家组牌局就去!我还能拦着你吗?别借奶娘说事。”傅老爷揭穿了自家媳妇的小心思。
傅太太笑嘻嘻:“老家的那些老姐妹好久不见,怪是想念的。”
傅嘉树抬头:“妈,如果是礼拜天走的话,我开车送你们过去,不像火车一段一段的,我可以一直开,开车虽然未必能节省时间,好歹时间自由些。刚好乔希后天走了。纺织机的问题基本解决。我也趁着这个机会,回老家休息几天,跟你一起去探望一下奶婆婆。”
这个年代火车时速四十公里,而且一路还要停靠多个站头不说,就是等火车也是麻烦事儿,从上海到宁波,要走两段铁路,中间还要坐轮船摆渡,转来转去很麻烦。
开车就不一样了,汽车虽然最高时速也就七八十公里,因为沪杭甬这三地经济比较发达,所以公路也算是完善,这两年沪杭公路分段开通,比以前更方便了。
只是大家不太喜欢乘汽车回去,一是因为汽车有可能坏在半途,有时候为了等救济车,有时候得等上一整天,那就得不偿失了。二是大多数司机也就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开车,到了外地就不认路了,一旦开错,就可能迷路,找不到了。
不过,傅嘉树倒是不怕的,他自己喜欢机械,也算是个车迷,一般的汽车修理工还没他手艺好。回老家也开过几回,路也熟悉。
“这样也好呀!你奶婆婆看见你回去,肯定高兴。”
傅老爷亲娘早亡,他爹娶了继室之后,不算苛待这个儿子,总归也不可能上心,傅老爷是奶娘带大的,跟几个奶兄弟奶姊妹关系很好。
傅嘉树真的很会逮机会,宋舒彦实在不愿他长途和秦瑜同行,跟宋太太说:“母亲,我……”
“舒彦,等下你可要好好想想如何应对东洋人的倾销。”宋老爷打断了儿子的话,儿子真的分不清轻重缓急。
第 51 章
吃过晚饭, 傅老爷请他们去边上的一间会客室商谈,佣人端上茶水之后,傅嘉树去关上了门。
“电话里声音太嘈杂, 我也不便多说, 所以只是提了一嘴。”傅嘉树过来坐下,转头跟宋老爷说,“宋叔、舒彦兄,我现在把整个事情详细地说一下,秦瑜,我有遗漏的地方你补充。”
“好!”
傅嘉树从礼拜天他们去吃东洋菜说起, 听着傅嘉树的讲述,宋老爷拿出烟斗点燃, 抽着烟,渐渐地眯起了眼:“草他妈的田中, 他当年刚到上海, 跟其他几家东洋纱厂拼不过,还来求我,当时是我帮着他把两船的白坯布卖到关外去,才让他站稳了脚跟, 把他叔叔田中次郎给赶了回去。这龟孙子,现在要这么搞我?”
傅老爷劝解宋老爷:“世范老弟,你生气也没用, 此一时彼一时。现在东洋布往上挤压了英国布料, 往下也在挤压国产布料,这一天到来一点都不稀奇。”
宋老爷吐出一口烟:“这我自然知道, 只是心里实在不舒服, 谁来搞我都没关系, 田中这个玩意儿来阴我,实在让我咽不下这口气。”
“伯父,这更加说明东洋人没有任何情义可言。真要把你往死里整的时候,绝对不会手软。所以我们更要做好准备。”秦瑜跟宋老爷说。
宋老爷站起来:“这些年,东洋布逼得我们一再降价,毛利已经已经很低了,他们再这么玩,海东厂还能撑一段过去,下面的那些小厂,恐怕几个月都没办法撑下去。”
“就是说呀!幸亏这次两个孩子刚好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可以有先手准备。”
“是啊!”宋老爷仰头吐出一口烟,“跟他们拼价格,是玩不过了。现在说拿出项老板的杀手锏,以质量取胜。海东厂能做到与东洋厂同样质量已经不错了。能招架硬抗,想要还手却很难。”
他想了一下:“舒彦,从明日起,机器上所有的布料,全部按照特一等品的标准去做。”宋老板站起来,“还有通知所有的经销商,说我们要在市场上促销,买一尺送三寸,多买多送,满一丈再多一尺。无比把库存里的,当前机器上的,常规布料,趁着通富厂和东洋厂刚刚在商议合作,还需要时间反应,我们尽快把这些跟东洋布没有办法比的布料卖出去,减少损失。”
“好的。”
“通富厂要铺货,要人相信他的布料是东洋厂的白坯布,也是要时间的。等他们把布料送到柜台上,我们和他们一样质量的布料已经上了柜台。我们的渠道比他们广,除非东洋人拿出他们渠道给通富。”宋老爷说。
“东洋人要搞倾销,肯定会拿出渠道支持的。不过,幸亏有……”宋舒彦往秦瑜看去,“小瑜给我们出了改进方案,按照方案执行下去,我们应该这个质量这个价格还能承受。”
“这个时候会有下一阶段,那群龟孙,情愿亏本也要逼我们出局,价格再往下降,我们能有什么破局之法?”宋老爷抽着烟斗皱眉。
傅嘉树拿了一份旧报纸给宋老爷:“宋叔,我和秦瑜已经想了一个办法。您先看看这篇报道。”
宋老爷见1925年3月13号的一份报纸上,一个标题《纺织厂里关着多少童工?》
这篇文章的标题实在有违当前那种标题势必惊悚的味道,只是阐述了纺织厂童工使用比例,而东洋纱厂的比例尤其高,甚至到达一半以上,还有部分是已经超过十五岁,但是是用包身工的方式进去的十五到十七岁的女孩子。
“我们现在也在用童工。”
“但是,我和舒彦兄已经有措施了,采用三班两运转,还是十二小时倒班,两天白班,两天夜班,两天休息,休息的两天,会请先生教工人识字。因为这种报道需要深度调查,所以需要时间。我和嘉树兄商量了一下,等东洋人支持通富厂全面铺开,通富厂宣传他们用东洋布到位的时候。这个报道横空出世,开始铺天盖地报道包身工和童工现象,让人们认识到,东洋纱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