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52
们俩,因为这俩人总喜欢当背包客,没事就出去徒步爬山露营的,而自己水厂的位置,有几座山的视野不错,看得很远,她都不让他们单独行动。
必须派当地“导游”陪同,要是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对劲,都要向卫孟喜报告。
没办法,毕竟卫孟喜自己也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也曾亲眼见过间谍。
正想着,很快刘桂花又来通报,说是市里的领导来了。
果然,这一次来的是市水利局和招商局的一把手,卫孟喜于是又如法炮制一番,等他们跟山区长聊上,那边又说省里的来了。
这一次,别说卫孟喜,就是那几位先到的领导也纷纷起身,要去门口迎接。
虽然说,来的只是省商务厅的汤厅长和俩小年轻,但一看那熟稔的架势,大家都知道,这俩人不简单。
尤其是那个女同志,三十二三的年纪,穿着一身黑西装,黑边框眼镜,有眼尖的,就在心里琢磨——好像有点眼熟,是在什么大会上或者是什么场合见过?
直到老汤介绍:“这位年轻同志,可是咱们贤德同志的秘书,小陆。”
“贤德同志”,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在外的说法,此时一听居然是那位的秘书,众人立马热情得不得了,一个个争着跟“陆秘书”握手,“你好你好。”
要是能在秘书跟前挂上号,那以后要办点什么事也多条门路不是?
当时,大家同时收到卫老板的开业邀请函,私底下其实也都问过卫孟喜会有哪些人来,所以都估计着时间呢,越是下面级别的,来得越早。
陆广梅对这种场合是游刃有余的,不一会儿就做主替嫂子将屋内众人招待下来,而卫孟喜则是赶紧去门口等着。
另外一边,韦向南已经带人将开业剪彩的一切工作准备好,当山下传来轰鸣的硬派越野车声音的时候,卫孟喜脸上就挂上了真诚的笑容。
这次来的,是孟仲平,以及他从港城、新加坡、台湾和美国邀请来的朋友。
卫孟喜这么多年都没出去过,要主动结识国际友人的唯一机会就是广交会,但去年广交会开幕的时候,她的矿泉水厂还没正式建成,怕接到单子也生产不了或者吃官司,所以只是文具厂去参加。
而现在孟仲平带来的十几辆丰田大陆巡里,下来的考察客户里,各种肤色各种身高和语言的人都有,孙兰香赶紧把事先请来的翻译派上用场,卫孟喜自己能听懂一些,加上翻译,几乎也没有沟通障碍。
很快,屋里的人听见动静纷纷出来,待看见这么多派头十足的大老板们,那几位负责招商的领导眼睛都直了!
今儿可真是来对地方了啊!
这下来的都是些什么人,有的他们在报纸上也看到过,但那都只是知道名讳而已,要说招商引资,他们连跟人家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今天本以为来了三号的秘书就是最大的收获,谁知道啊……
众人纷纷迎上去,由卫孟喜负责介绍,双方见面招呼,握手,然后开始交流,卫孟喜则抽空走到一名很儒雅的中年男性身边,“林先生,许久不见,风采依旧。”
这是谁呢,正好是几年前给了卫孟喜一个大单子的林秋生,正是他把施密特介绍给卫孟喜,这才有了万里文具厂的第一个施密特代加工单子,然后才是侯烨的“亚洲最大代工厂”,以至于广交会……一切的一切,都得感谢几年前那个电话。
而且,林秋生是个很不错的人,没有一般港城富商的酒色之气,也难怪卫孟喜要单独跟他聊两句。
林秋生爽朗一笑,问起厂子的事,又问这几年过得怎么样,卫孟喜其实每年春节前都会打电话去问候一下,但大多数时间都是菲佣接到的,不知道是菲佣没把自己这内地小商人的问候转达给他,还是他贵人事忙,中途卫孟喜也想请他吃饭,但人家那么大的老板,也不是她想约就能约上的……算下来,这次可是久别重逢。
俩人相视一笑,立马找回感觉,从国内决定实行分税制改革,到美俄两国各自承诺削减核武器,俩人聊的跟其他人“哪里有什么商机”“哪里有什么项目”完全不一样。
不一会儿,开业典礼正式开始,卫孟喜、孟仲平、山区长三个人站在红丝带前面,在主持人热情洋溢的声音里,拿起礼仪小姐送来的剪刀,一起剪断丝带,然后炮仗声,锣鼓声,工人和围观村民的欢呼声中,长寿山矿泉水厂正式开业了!
甚至,在开业现场,卫孟喜就收到了好几个订单:孟仲平给他的员工们订了三个月的长寿山矿泉水,价值五万块;他带来的几名外商,也都陆陆续续签单,最少也是上千瓶,多的几万,加一起也有十几万了!
而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林秋生,大家都好奇,“林生这是不打算订吗?”有人小声问。
林秋生笑笑。
“林生开商超的,他家里什么没有呢。”有人奉承,谁不知道林秋生家的连锁超市不仅在港城独占鳌头,就是欧美市场,他们家也有一席之位,可以说,只要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林家的大型商超!
“不急。”
就是孟仲平也有点纳闷,来的路上,林生可不是这么说的,他一直对小喜赞不绝口的啊。
看刚才俩人也是相谈甚欢,现在的表现实在是奇怪。
第140章
林秋生在等什么呢?
卫孟喜忙着签单, 还真顾不上这些,只是签着签着,忽然韦向南过来, 附耳对她小声说了几句。
卫孟喜眼睛一抬, “真来了?”
“来了,这次是货真价实的全国日报记者, 我看过记者证,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得到的消息,说想要现场采访一下你。”
卫孟喜连忙把最后几个单子签完,“把他们请过来吧, 趁着人多。”
这一次的开业典礼, 卫孟喜是办得很大,也是存心这么办的,毕竟前期都投资那么多钱进去了, 现在不搞大一点不就跟锦衣夜行一样吗。
从请各路领导到孟仲平带外商来,她都是计划好的, 甚至还让人去请了石兰晚报的记者, 但那边狮子大开口, 堂堂一家省级报纸, 居然说要来也不是不行, 得开价两万块。
这年代媒体记者不缺新闻, 尤其是被某些个体户民营企业老板养大了胃口, 想上一次报纸那都是五千块起步, 要是上电视,那更多。
就那渐渐日薄西山的, 一天也没多少订阅量的报纸, 上一次五千, 简直就是明晃晃的抢劫啊!
卫孟喜不惯他们毛病,一口拒绝。
想都别想,她对石兰晚报本来就没什么好感,这么多年过节本就不少,以前那个何菲菲,后来设计她的那个什么主持人小丽,其实都是这家报社出去的人……她看见都嫌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