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9
。他忽然地同周毅,“我以前就看出了小苏的潜质了。”
当初她明明考的是小学的老师,结果却变成了初中的老师,过了几个月摇身一变又教起了高中。上哪里去找这种能屈能伸的人才!她在学校的时候造福了不少孩子,来到了乡下又造福了农村。
“一中困不住她,她来乡下是对的!”
周毅望着月光也轻轻地笑。虽然心里清楚苏叶谈及的那番理想有多么遥远,但他莫名地相信她。
……
于是他们吃上了最香甜的“软饭”,软饭虽甜却不能光吃不干活。
苏叶找何老师和周毅商量给上沟村办“思想教育班”,他们发挥了作为老师的优良素质,马上进入状态,同马根生商讨着给村里办扫盲班。
何老师闻弦知雅意,找人干活之前先要把人的思想工作做好,上下拧成一条心才好办事。
周毅擦擦眼镜,说:“阮老师的高产红薯不仅仅是品种好,他的栽培技术也是让红薯高产的重要因素。如果农民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开春了很有可能无从下手。”
周毅是纯粹的门外汉,但他听了苏叶的建议听了阮儒良的课,发现了很多问题。阮儒良新研制的“红星一号”对栽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那两亩高产的红薯地平时都是一群高中生外加一个中专老师料理,换成农民能不能顺利上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技术上提升上去了,个人的文化素质也要跟上。
周毅想的很实际,想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单单只是解决他们的温饱这么简单。既然要做,那就要从最基本的教育做起,从普及农村的文化教育做起。这件事虽然做起来麻烦,但后续产生的效益无法估量。
何老师兴致勃勃地说:“首先语文很重要,大字不识一个怎么能理解阮老师的高产栽培技术?”
苏叶笑意愈浓,眼神愈发深邃。还好他们来了,否则她一个人肯定没有精力去做这件事。
苏叶的这批学生派上了用场,老师加上学生一共17人,周毅把上沟村154户、共974口人划成了9个班,恰好够两个老师带一个班,还能轮班休息。
隆冬腊月,马根生听到周毅、何老师提出要给村里办扫盲班的时候,欢喜得心花怒放。
他目光灼热地紧紧盯着眼前这几个瘦削的年轻人看,一会给他们端茶送水,一会想着新知青宿舍恐怕不够住了,要不要给他们盖间屋子,那热情欢喜的劲像是恨不得把他们吞下肚子似的。
马根生知道,眼前的这三个老师都是正经的大学生出身!这年头大学生凤毛麟角,十分稀罕。他们不为名、不为利,来到穷乡僻壤支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即便县里的高中老师都不一定是大学生出身,他们山沟沟竟然能请来大学生当老师,这不是祖坟冒烟是什么?
他激动地说:“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我打心底地感激你们!周老师,何老师,还有小何老师,你们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国家的栋梁!”马根生激动地握着周毅的手。
何老师幽默地说:“我们其实不算什么呢,大学生又怎么样,大学生不也一样来给你们种田?”
马根生愣住。
周毅轻咳一声,微笑着解释道:“苏叶老师其实也是名牌大学生,只不过没有毕业。因为她今年刚好参加了高考,考了我们省的状元。”
他顿了顿,补充道:“满分状元。 ”
马根生听了宛如被人点了穴,当场愣住了。他脸上写满了震惊,渐渐地他的眼睛跟揉了沙子似的,一个大男人感动得有点想哭。
苏叶竟然是放弃了就读名牌大学的机会来他们上沟村!他不知道这件事,苏叶当时只是联系了他,让他帮忙开下乡的介绍信,从来没提过她考上了大学。
当晚,马支书听到几个大学生要给村里所有人扫盲,继而听儿子说苏叶老师原来是高考状元。他又惊又喜,这么一想竟是一晚上都睡不着觉。
他十岁的孙子撇撇嘴说:“爷,你别光顾着高兴了。咱们村的人能答应吗?全都是大老粗,让他们写个字跟要了他们的命似的。”
马支书一巴掌拍在桌上,胡须颤抖,“他们就是不想学也得给我学!轮得到他们不想?”
天大的馅饼自个都砸在头上了却不伸手去接,不是蠢就是毒。想想上沟村再富裕个一百倍,都花不起这笔钱请来那么多大学生上课,他们好意思不答应?
何梅梅、周毅等人在紧张地编写零基础的教案,编好后上沟村的成人扫盲班就开班了。
隆冬腊月,男女老少都来到操场、空地,听大学生老师讲课。
何梅梅一个人教上百个人,要负责普通话的普及、还要负责给他们上“思政课”,累得嗓子都冒烟了,可是人却很开心、饭吃得更踏实了。
第101章
马根生把阮儒良的红薯亩产数据报到县里, 县城的领导狠狠地吃了一惊,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吃惊的数字!
如果这个产量是真的,整个清溪县都要出名了。今年全县都种上这种红薯, 哪里还愁吃不饱饭!
县长招来马根生询问情况,亲切地关心了一顿上沟村的工作情况, 直指核心地问:“你们村红薯的亩产是真的吗?”
马根生拍拍胸脯说:“这些红薯是我亲眼看着称的,不掺一点水,绝不含糊!”
县长狠狠地表扬了马根生一顿,“你们村的劳动开展的很不错, 阮同志也是一个思想进步的积极分子, 你的工作也做得很好, 年底汇报大会肯定要表扬你们, 争取评个先进……”
马根生听得红光满面, 老不好意思了。以前去开年底表彰会上沟村总是垫底的, 没想到今年竟然能够被表扬。
县长填写报告的时候,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个好消息汇报上级, 但他把汇报工作写完,忽然想起了前几年“大跃.进”的错误, 万一六千斤是个乌龙岂不丢人?于是县长严谨地在末尾添了一句, 红薯以待开春展开试验工作,验证真实的产量,如果达到预期效果将会全县推广。
清溪县的工作报告上交到省级之后,省里的领导也坐不住了。省委派了一个同志、跟着县长一块去了上沟村考察。
省委的同志叫张英,在省委任常务委员, 县长叫徐爱华。张英亲切地跟阮儒良握手, “阮同志辛苦了。”
阮儒良给两位领导倒茶,他说不出什么场面话, 只是很朴素地回答:“不辛苦,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待会带两位领导去看看我们平时种红薯的地,仓库里的红薯。”
张英发现阮儒良身边有有张脸格外眼熟,他微笑着问:“这是……苏老师?”
虽然是疑问句,可是语气中却透露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