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7
发,双脚皆着左履的老人,她却认定这是位仙人。
“多谢仙人救命之恩!”娇娘诚心实意地连连磕头。
“我救得了你一次,就不得百次。”老人看了一眼满地的尸体,叹了口气道,“他们想杀的不是你。”
娇娘的瞳仁一缩,明明已经不再冷了的身体却剧烈颤抖起来。
是的。今天的马车中,原本还应该有她和将军刚满周岁的儿子。只是钟儿晨起便吐了,怕路上颠簸,才没带他同行。
“是匹娄!一定是他,”娇娘咬牙切齿道,“我定要将他碎尸万段!”
“你做不到,”老人被乱发遮挡了的双目中露出一丝怜悯,“至少你现在做不到。”
老人又伸手从怀中掏出一小卷竹简,递给娇娘,“这是一种易容的秘术,能助你脱困。你若想保住你的儿子,那原本的你,今日需要死在这河中。”
老人说完便要走,娇娘急了,扑上前去想抓住老人,却只扑了个空。
她忙问,“妾身日后要去何处寻仙人?今日之事,妾身定会好好报答仙人!”
老人明明走得很慢,却在不过几息间就走没了影儿,只有声音远远传来,“无需报答。你与我那徒儿有缘,他日你定会报答在她身上的。”
――分界线――
那日之后,将军府里便传言拓跋大将军从仇池国带回了一个美娘子。据说那女子美艳无双,倾国倾城。拓跋将军为了她,甚至放弃了仇池国。
而曾经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嘉和夫人,为了能与先帝厮守,服毒自尽了。
公元四百二十三年,太子拓跋焘继位,为第三任北魏皇。改元始光,封武官拓跋破军为正一品威武大将军,委以摄政之权。又拜文官崔浩为正一品司徒。
北魏朝中看似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可明眼人都知道,新魏皇如今只是个十五岁的孩子,一切都只能听从拓跋破军的指令。
北魏尚武,武将多为鲜卑贵族,文官则多为汉人子弟,在朝中常年受鲜卑官员压制。
同一品级的鲜卑官员无论封地、职权、地位都要远高于汉人文官。
也正因如此,新帝虽已登基,但只要朝中武将皆以拓跋破军马首是瞻,仇池一事,便无人敢在朝堂中提出非议。
所有人都默认了拓跋破军是为了辅佐新帝登基,驰援周几,才放弃攻打仇池,带兵回朝。
不过就算新皇无甚实权,但登基后,大赦天下与谢天敬神都是免不了的。
此外,小皇帝又要宴请各方宾客,北方诸国,皆在宴请之列。
宴帖由快马送至胡夏、西秦、北燕、北凉、仇池,甚至吐谷浑和高丽也都接道了宴帖。
旁人看来,这是小皇帝拓跋焘玩心尚存,喜欢热闹。可在观局者看来,此次御宴,远不止拓跋焘心血来潮这么简单。
――分界线――
宋魏边界,项城。
当檀道济的骑兵似乎是从天而降时,周几知道自己中计了。
他立刻下令回撤。
可刘灿也不是傻子,这种关门打狗,白给的军功,他怎么会放过。于是龟缩于汝阴好几日的宋军,终于打开城门,洪水一般冲向魏军。
檀道济此次所带的人马不多,只有五千骑兵。日夜不停地急行军。原本该疲惫不堪的将士们,看到被夹击了的魏军,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起来!
檀道济清楚己方实力,并不与周几的主力硬拼。而是带着骑兵以雁形阵冲击周几的阵营。
三进三出之后,这一队骑兵浑身上下已经看不到原本的盔甲了,每个人的身上都在滴滴答答地淌着血,敌人的血。
魏军由于檀道济的冲阵,原本还算有序的撤离变得混乱不堪。队伍被切割成了好几块,任由刘灿的人马在后面追赶收割。
周几一边撤一边鬼喊,“檀道济你个鼠胆小儿!有种来跟你爷爷一对一较量!沾边儿就跑算什么英雄!”
檀粲一听就急了,“诶你个秃脑瓢!小爷我现在就去教训教训你!”
檀粲刚要策马上前,就被檀道济横刀拦住了,“败军之言,激将之法,不足听而。”
檀道济复又回身对自己的副官道,“再去派探子四下查探,按雨儿的飞鸽传书,拓跋破军应该会来驰援。此处需要速战速决。”
檀道济再次举起长刀,振臂高呼,“将士们!随我冲阵!杀――!!!”
“杀――!!!”
第五十章 、伏笔
北魏新皇继位的消息传到宋朝皇宫中时,刘义符正宿醉未醒,刘宋的司空徐献之与中书令傅亮双双入宫求见,却都吃了一个闭门羹。
出了宫,徐献之一怒之下,将上奏的奏疏狠狠摔在地上!心中暗斥,‘这个扶不起的阿斗!’
一边的傅亮知道司空大人心中所想,默默将奏疏拾起,收入袖中,又四下望了望,见无人在侧,才低声试探道,“大人,荆州那边可有消息了?”
徐献之闻言,极轻地点了下头,抬手捋了捋半白的胡子,转身向自己的马车走去。临上车前顿了顿,才让人挑了帘子坐进去。
傅亮见状,心领神会,也不多言,先上了自己的马车,又低声吩咐道,“绕着城里兜几圈,确定没人跟着再去司空府。”
驾车的显然是傅亮的亲信,点头后,干脆利落地驾着马车往城区里走。七扭八拐的巷子里兜了大半天,一会停一会走,看准了没人尾随,才一鞭子快马到了司空府的侧门。
司空府的侧门立着个干净的白面小童,似是早早等在那的。见了傅亮的马车,立刻迎出来,引着傅亮向书房而去。
进到书房内,徐献之已然等在那里了,他嘱咐人在外守着,便关了门与傅亮密谈起来。
傅亮依旧怕隔墙有耳,于是讲话也极其隐晦,即便如此,他似乎依旧掩饰不住内心的躁动,腊月里鼻尖竟冒着汗,“大人,可是要成事了?”
徐献之眯起眼睛,望向他,捋着胡子答,“只欠东风。”
傅亮闻言大喜,却立刻又收回得色。从袖子里将方才徐献之丢掉的折子取出,奉上前又道,“这仇池未必是坏事。”
徐献之似乎也深以为是,颔首道,“只是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在这档口,哪件事都不能大意。你去差人,给檀将军捎个信,记住,要写成家书。这本也算是檀家的私事。”
傅亮颔首,“是,下官明白。”
徐羡之此时似乎消了火气,和傅亮一同在案桌旁落座,看傅亮为两人都斟了一杯茶,才问道,“汝阳的战事如何了?”
傅亮有些惋惜道,“可惜了檀将军的妙计。原本是能将周几的人马统统拿下的,可惜魏贼负隅顽抗,拓跋破军又令原本驻扎在许昌和汝阳附近的魏军先他的人马去救援……”
徐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