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2
来。
到俾雀镇的车子到了,是很古老的巴士。
容眠等老人上车后,和宋洋一起跟了上去。
车里带司机只有三个人,座位四个一排,中间隔着一条很窄的过道。
老人靠窗坐下后,容眠很自然地坐在了他旁边。
后面跟上来的宋洋一顿,不高兴地坐到了过道另一边。
接收到他控诉的眼神,容眠轻笑。
路上,容眠试着和老人聊天,但老人警惕性很高,几乎不说话。
容眠轻咳了几声,断断续续地咳了十多分钟。
老人时不时看他一眼,最后还是忍不住问:“你年纪轻轻的,怎么身体这么差?”
容眠低声说:“我天生体弱,医生说是腺体问题。”
老人摇头叹气:“腺体的病,最难治了。”
“是啊,治不好就活不长,我不想让我的伴侣守寡。”
说着,容眠朝宋洋看了一眼。
宋洋:“……”
伴侣叫得这么顺口,你倒是先表白啊。
话茬子打开后,老人偶尔会说上两句,比之前的态度好了一些,还会主动发问。
老人:“你们小两口来这边玩?”
容眠摇头:“听朋友说这里有个治腺体病的偏方,就想着来看看。”
这话一说,老人又沉默了。
这次直到下车都没开口。
抚雀镇和俾雀镇都是被群山环绕,就像一个横躺的「8」,抚雀镇在左边的圈,俾雀镇在右边的圈,中间有一道河隔开。
车子从8中间开过去,路上隐隐能看到河对岸的房屋前挂满了红红绿绿的布条,似乎还有人在放鞭炮。
“就是明天了吧?”
“是啊,一年就这一天是热闹的。”
“可惜外人不让进。”
“我侄子去年用无人机偷拍,被他们用□□射报废了,真是一群野蛮人。”
后座几人在小声议论。
听起来,这并不是俾雀族的常态。
容眠也看向窗外,兴奋地对宋洋说:“洋洋快看,那里好有意思!”
宋洋配合地点头:“这是什么节日吗?好热闹。”
听着他们聊,老人低声说:“是俾雀族一年一度的祭祀。”
“祭祀?”
容眠不解,“祭拜祖宗吗?”
老人不轻不重地哼了一声:“以前是,现在——早就什么都不是了。”
这个民族就这么点人,而且据说封闭又不通婚,这种情况下一般不都会对自己的族群很有归属感和荣誉感吗?
为什么这个老人对明天的祭祀很不屑?
车站就离河岸不远,下车后,容眠本以为老人是来这里买东西,再回俾雀镇,没想到一路把他送到了家。
身为俾雀族却没有住在俾雀镇?
老人的家河岸附近的山脚下,是依山而建的木屋,看破败程度,建起来至少有七八十年了。
屋子前有个大院子,旁边的小笼子里养了几只鸡鸭,另一边种了一些看着像青菜的植物。
老人招呼他们在院子里坐下,很快提着茶壶走了出来。
容眠好奇地问:“您自己种了青菜,为什么还大老远出去买菜?”
老人往那边看了看:“那里的蔬菜便宜,而且我只会种这个,其他的都种不活。”
容眠:“……”
原来手残老了后还是手残?!
他还指望以后老了自然而然学会做菜,天天给可乐做好吃的呢。
太惨了。
宋洋偏头看向河岸。
一路走过来,只有这个角度能看到俾雀镇。
视力好的话,还能看到此刻街上戴着鬼怪面具敲锣打鼓的人。
余光突然接受到容眠怜悯的眼神,宋洋一头问号。
“怎么了?”
容眠一脸认真:“谢谢你不嫌弃我。”
宋洋:“……”
宋洋:“做朋友有什么嫌弃不嫌弃的?”
容眠:“……”
宋洋看向老人:“爷爷,俾雀族祭祀都做些什么啊?”
老人坐下,瞭望河对面。
“祭祀当月,每家每户要挂上辟邪的雀羽,正式的祭祀仪式前七天,巫人们戴上雀神的面具每天定时绕着全族走三圈,让神明看到他们,正式祭祀的当天,神明借用巫子的身体降临到俾雀族,和他的使神们给予俾雀族祝福。”
容眠:“……”
宋洋:“……”
还不如祭拜祖宗呢。
容眠:“巫子是什么?俾雀族有专门做巫子的人?”
让他想到以前野史里看到的情节,做巫女巫子要保持童贞,终生守在祠堂之类的地方,明面上地位很高,却像苦行僧似的活着。
老人声音很低,透着物是人非的悲凉:“以前有,现在不知道了。”
宋洋轻轻刮蹭杯沿,随口说:“听朋友说俾雀族有治疗omega腺体病的药,您——”
“没有。”
老人打断他,“你们要是对祭祀感兴趣,明天站在河岸边可以看到一些,要是对那药感兴趣,我劝你们还是早点走吧。”
容眠和宋洋对视了一眼,轻声说:“爷爷,我——”
老人起身。
“我年纪大了体力吃不消,要去休息了。”
这么明显回避的态度。
容眠皱眉。
那个药在俾雀族是某种禁忌吗?为什么每次提到这个药老人都是这种态度?
无奈从山脚回到镇里,两人牵着手用很轻的声音交流。
宋洋:“想好了吗?要伪装还是战甲?”
用战甲固然好,但隐形的状态也无法打听到任何东西。
容眠:“能混的话,最好混进去,不过地方就这么大,陌生的脸刚进去可能就被发现了。”
“这倒不用担心。”
宋洋轻笑,“只要挡住脸不就行了?”
在抚雀镇吃了饭,两人优哉游哉地等天黑。
想到结账时宋洋也是刷终端,容眠问:“你怎么弄的?”
宋洋不在意地笑笑:“我黑了几家银行,轮流刷,就我们俩这消费水平,给他们省钱了。”
容眠:“……”
人果然还是要法律制约,不然几天就堕落成这样了。
夜里,两人用隐形模式到俾雀镇。
周围的山上也建了很多房屋,最高到半山腰,也和街上的房子一样,都在大门口挂了好几串红红绿绿的布条。
这些布条用特殊的手法编制起来,长短不一。
应该就是老人所说的雀羽了。
两人落在镇中心最高的楼上——虽然也只有七八层楼高。
从这里能看到一群人正在西边的街道上游走,队伍前面敲锣,后面放鞭炮,两旁有很多民众围观。
等着他们走完一圈,容眠和宋洋跟着这四个戴面具的巫子后面,追到了他们的住所。
木屋外除了挂着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