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5
觉得要给百姓一个交代,要给外人一个公道。若是同流合污,不管不顾,他们还当这个官做什么?
就这么着,一群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之间甚至还有不少摩擦的新科进士,却因为调查同一批人开始尝试磨合,尝试合作。
萧瑾知道他们开始有了动作之后,便吩咐张德喜派人协助。
像黄立夫那样的人精,即便是犯了事,也不会那么容易查出来。这些进士心是好的,但如果没有人牵头,让他们跟无头苍蝇一样乱转也不像个事儿。
瓷窑这边,陈疏材好容易才将东西置办好。
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钱到位了,不管是窑还是人,他都给凑齐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陈疏材决定明天就烧一炉看看。为此他还特意挑了个好日子,明日就是个好日子,诸事皆宜。
傍晚,陈疏材收拾了一番,哼着小调回去了。他都想好了,哪怕明儿做不出来什么东西,可只要圣上知道他为此拼尽全力,也会依旧器重他的。
他才是圣上面前最“红”的那个人。
才刚走几步,正正好,遇上了同样准备回家的冯慨之。
“冯大人?”陈疏材停下脚步。
“哟,这不是一门心思烧瓷的陈大人么,怎么,东西烧出了?”
陈疏材垮下脸:“烧不烧得出来,用得着跟冯大人报告?”
“用不着用不着,我不就是好奇吗?这卖茶叶卖的好好的,怎么想不通干那一行?怎么着,是想把你烧出来的那些瓷器卖的齐国?人家齐国不缺瓷器,他们的白瓷好着呢。”冯慨之没别的意思,他就是纯粹的嘴贱,见谁都想撩两句,“别到时候折了本,还要自己掏裤腰带贴上去,何必呢?”
陈疏材眼睛瞪得像鱼眼珠子一般,都快要凸出来了。
冯慨之见他生气自己就高兴:“回头要是让圣上知道你不务正业,净折腾些有的没的,恐怕这市舶司得换人来管喽。”
狗东西!
瞎了你的狗眼!陈疏材恨不得跳起来给他一拳,那方子就是圣上给的!
陈疏材暴跳如雷地暗骂了两句,可骂过之后,他忽然精神一振。这么说来,那方子的事情连冯慨之这老货都不知道了。
亏他还自诩圣上最器重的人,器重个屁,到他这儿连边都没有。
陈疏材得意了,解气了,眼刀子一甩:“咱们拭目以待。”
说完,他大摇大摆地就走了。
冯慨之挠了挠脸颊:“这人没毛病吧,挤兑他,他怎么还得意上了?”
第67章 烧成(捉虫) ◇
◎青花瓷面世◎
陈疏材晃晃悠悠回了家, 自觉在圣宠这件事上面已经赢冯慨之赢了太多了。
他妻子问他为何那么高兴,陈疏材却摇了摇头:“你不懂。”
陈疏材现在想想,哪怕当时他女儿还在做太子妃的时候, 他也没有这样风光过。诚然, 当时他的确得意,不过这份得意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女儿, 且还要因为女儿时不时犯蠢胆战心惊,生怕她在宫中惹了圣上不喜。
如今哪怕他不在是国公了, 可他依旧简在帝心。而且,萧瑾让陈疏材觉得,他受宠不是因为旁人, 只是因为他自己,是他有手腕有能力, 才会被圣上选中派去了市舶司做上峰。如今又将烧瓷的方子告诉了他一人,就连冯慨之都没告诉。
枉他冯慨之还自诩如何得宠,到了自己这儿,连边都没有!
陈疏材忽然有种强烈的愿望, 他真想烧好这锅瓷器, 让冯慨之知道谁才是最厉害最有用的!
一夜自我感动, 等到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呢, 陈疏材就自个儿爬起来穿好衣服, 雄赳赳气昂昂地去了市舶司。
市舶司是个小地方。
萧瑾虽然承诺要在夏国跟齐国边境以及南方临海城市广置市舶司, 但是那也不过就是说着让陈疏材快活的, 朝廷哪有那么多的闲钱?
如今市舶司有的, 也就只有这个看似破旧的小官署了。
这官署在六部旁边, 原先这儿是个废弃的官邸,本要给修缮一番给户部用,不想被陈疏材捷足先登了。
陈疏材知道,户部那些人为了这件事情不知道在背后怎么说他呢,不过说就说吧,不管他们怎么说,也动摇不了自己最受器重的事实。
陈疏材进了市舶司后,便看到里头已经来了不少人了,还有些工匠早早地就在那儿候着,准备开炉。
他们原只在后院建了几个葫芦窑,用来烧制瓷器。几个葫芦窑都不算大,可他们场地有限,经费有限,能够做到这个份上,已经很是不容易了。
正要烧制时,忽然听到有人来报,说是圣上过来了。
陈疏材吓了一跳,等回过神来时,人已经找到他眼前了。
“圣上?”陈疏材略显惊讶,“您怎么来了?”
“不是说今儿开始烧吗?朕过来看看。”
萧瑾之前一直没来过,也并不知道他们准备的怎么样了。虽然每次问陈疏材,陈疏材都是一副自信满满、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模样,但萧瑾还是觉得有些悬乎。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昨儿熬了夜,把那些政务都处理完毕之后,今儿早上便盯着一双黑眼圈溜出来看了看。
萧瑾直接去了那瓷窑旁。
张德喜跟在萧瑾身后,看着这几个形状奇怪的窑洞,也觉得好奇:“这模样倒是清奇。”
陈疏材负手而立,怡然自得:“这可是我同几个工匠连夜想出来的,咱们这儿一概都叫他葫芦窑。”
萧瑾意外地听到了一个熟悉的词儿。
葫芦窑的出现,他记得应该是在元代时,之后明清时期一直沿用。但是在夏国乃至其他三国境内,却从未听闻葫芦窑的名字。
萧瑾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个年代的葫芦窑。葫芦窑诚如其名,前后分两个窑室,前高后矮、前宽后窄、前短后长,形状仿佛一个葫芦卧倒在地上,适才得名。
萧瑾只进去看了一眼,便觉得这回的事情有些稳当了。
他之前跟陈疏材提过窑的事,告诉他原先的龙窑怕是温度不够。原本想看看陈疏材会不会找他商议,没想到他这儿也有高人。如今这个葫芦窑虽说受限于结构温度可能也不够,但是比之从前好了不少。
“这窑洞谁想出来的?”萧瑾问道。
陈疏材嘿嘿一笑,朝后招了招手。
不多时,上来一个二十多的工匠,毕恭毕敬:“回禀圣上,是小人想出来的。”
新面孔!萧瑾立马问:“你叫什么名字?新来的?”
那人道:“小人名唤吴新,来市舶司已有三月。”
萧瑾有点颜控,他看中的大多都是长得好看的。哪怕像陈疏材跟张崇明一般年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