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5
争斗不休。
彼此斗争之间,毁个什么宗祠,祖宗法典啥的,也不是什么事。
氏族自我消耗,待消耗得差不多了,再一击必中。
简直是坐收渔翁之利。
盘踞了山东几百年的氏族势力,让朝廷头疼不已的山东,在周令怀嘴里,简直就跟小孩子过家家似的。
闲云先生又问:“所以,你平叛之后,不打算接收鲁东?”
按照这小子的方才让“朝廷平乱大败”的计划,鲁东如他不过如探囊取物。
可如今他自请去“山东平乱”,此战必胜无疑,李其广就变成了死棋,他的计划就不能实施了。
但是,这小子心机深沉得很,山东这块肉再肥,但氏族不能根除,始终是个麻烦,他未必会将鲁东放在眼里。
但是,这小子心思阴险得很,他自己不放在眼里,就不代表,他会将自己打下的地方拱手让人。
依他对这小子的了解,他肯定还有什么后招,憋着在暗地里使坏。
如此一来,他算计的何止是十步。
一百步都有了吧!
一个人的心思咋就能这么深呢,一个人的手段咋就能这么阴险呢?
周令怀理所当然说:“收了也是个大麻烦,毁宗祠,祖宗法典这样的缺德事儿,我是不想干了,那就交给旁人来做?”
说到“旁人”这两个字儿时,他眼里透了别样的意味。
闲云先生一听就明白了,这个“旁人”是谁:“你就这么确定,东宁王会做?”
周令怀点头:“当年,皇帝登基之后,东宁王第一个献了四海蛟龙匕,表达了归心之意,随后大肆宣扬四海蛟龙匕乃天降祥瑞,天偌我大周,圣上是真龙天子,天命所归,助皇上恐固了朝堂,稳固了民心,皇上登基以来,东宁侯镇守东境也算兢兢业业,安份守己,四大藩王里,皇上对东宁王最放心,这说明了什么?”
想到了那柄四海蛟龙匕,他眼底的笑意一点一点变凉。
闲云先生笑了:“《战国策·燕策三》秦王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国外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见】。”
这个故事,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荆轲刺秦。
燕国太子丹派荆轲作刺客,决心要杀死秦始皇,以解亡国威胁。
勇士秦武阳陪同荆轲行刺,带上秦王一直想杀死的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再拿上燕国打算要献给秦王最肥沃的燕地督亢地区地图,【取信】于秦始皇。
然而,那卷地图里面藏着刺杀秦始皇的锋利匕首,刀锋上还淬过了烈性毒药。
秦始皇接见荆轲时,见了仇人被斩人头,又听说燕国欲献大片土地,兴奋不已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时【匕首】出现了。
周令怀轻扯了一下唇角:“献匕,何偿不是明目张胆的“图穷匕见”呢?”
荆轲刺杀秦王,也要先博取秦王信任,直到最后才“图穷匕见”。
东宁王当年献匕,不也是为了博取当今皇上的信任么?
藩王异心,是一早就有了端倪,只不过后来幽王横空出世,这才震慑了各地藩王。
闲云先生摇了摇头。
周令怀冷笑了一声:“东宁侯有野心,这么大一块肥肉摆在眼前,就没有不吃的道理,当然了,就算他不想吃,我也会逼着他不得不一口一口地吃,但想吃这块肥肉,就必须解决了麻烦人的氏族,聪明人都该知道怎么干……”
闲云先生终于忍不住了:“你这是算到多少年后?”
第397章 太阴险了!
周令怀想了又想:“大约三五年吧?!”
闲云先生想吐血:“你也有野心,这么大一块肥肉摆在眼前,你为什么不吃?还要让给别人呢?”
周令怀瞧了自己的腿:“大约是断了腿,够不着吗?”
信他的鬼,闲云先生对殷怀玺的阴险,已经有了深刻的认知。
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挖坑让别人去做。
等将来东宁王坐大了,他再讨伐“干了缺德事儿”的东宁王,联合氏族残余势力,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割东宁王辛苦在鲁东经营的一切。
到时候,鲁东残余氏族势力,必定会对他感激涕零,自愿拎成一股绳,为他肝脑涂地!
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阴险的人呢?
坏事全让别人去干,好处尽让自个得了去。
闲云先生忍不住道:“你这么阴险,虞小姑娘知道吗?”
周令怀得意洋洋:“这不叫阴险,这叫足智多谋,她知道了,也只会夸我厉害。”
他虽然算计诸多,可坏事一件也没干,旁人落了他的算计,那也是自己太蠢了,也怪不得他呢。
他可一直是小姑娘最厉害、最喜欢的表哥呢。
那些脏了手的事儿怎么会干?
闲云先生无语了。
忍不住有点同情东宁王了,殷怀玺这还没征东,就已经惦记上他了,还真是惨呐!
但是!
只要一想到,被迫送世子进京做质子的平王,他觉得东宁王似乎还没那么惨,又想到不小心沦为棋子的自己,似乎还算好的?
这样一想,闲云先生心里就平衡了许多,再看眼前这小子,也没之前那么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怎么看都不顺眼了。
果然,人都是对比出来的。
但问题是,某个阴险的人还在摇头叹息:“若是不绕这么大一圈,让李其广大挫了朝廷十万大军,在鲁东坐大,我也不至于再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先将鲁东让给东宁王,要知道,东宁王可比李其广难对付多了,哎……”
但是,如果他不请旨去山东平叛,朝廷10万大军必败无疑。
届时李其广坐大,反叛者声威大振,全国各地也会真的乱起来,也会有许多无辜百姓牵连进来。
小姑娘与他说过,慧能大师在她幼时,曾为她相命,说过一句:“昭其德,可至涅槃!”
闲云先生见了小姑娘之后,也说过:“若能持善行德,必能善始善终!”
其实,这本也没什么。
但,这二人皆是当世大德之人,寻常人不得其一窥,可虞幼窈一个半大的小姑娘,无论是家世,背景,都没有过人之处,竟得了他二人相命,相面。
这绝非巧合。
而更巧合的是,他们二人一个相命,一个相面,所得的命批,竟也是大同小异,都指出了一个“德”字。
他不信命,但也相信世间因果定数。
凡事有因必有果,小姑娘要善行善德必得善果,不管是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