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1
的本性是什么?让我见识一下。”
“……夫……夫人,你轻点,我知错了。”东方朔连连告饶,口齿带着几分模糊,“我……向你保证,以后想说对方时……一定忍下来……呃,要不我写下来?”
卫君孺挑了挑眉梢,“真的?”
“比真金还真!”东方朔刚想点头,嘴角被一扯,反应过来对方还没松手,连忙指了指她的手。
卫君孺松开手。
东方朔为了以示决心,在正屋墙上贴了“敏于事而慎于言”,以示激励。
卫君孺唇角微翘。
这次看来,东方朔并没有说空话。
想法刚闪过,就听见东方朔乐滋滋道:“这么看来,不用十年,我一定能成为三公,就是坐上丞相之位,也是可以的。”
“……”卫君孺深吸一口气。
算了,先一点点掰,不能一蹴而就。
不得不说,刘彻的这一招外加卫君孺的这一顿劝说,效果还是持续了小半个月,让光禄寺与其一起办公的官吏一时有些不适应。
只要不是当事人,他们作为旁观者,看东方朔与他人辩驳调侃时,还是有许多乐子看的,现在本人一下子改了性子,光禄寺瞬间安静了不少,有些不适应。
还有,为什么东方朔现在随身带着一卷竹简,与人说吵兴头上时,动不动戛然而止,只顾在竹简上写字。
等传到刘瑶耳朵里,东方朔已经是要改换门庭,要当史官。
刘瑶:……
不过说起史官,她似乎忽略了未来汉武帝时期最有名、最伟大的史官——司马迁。
她怎么一直没听说过。
听说司马迁是子承父业,他爹是太史令,也是史官。
刘瑶询问现任太史令是谁,子燕前去打听,一听是司马谈,刘瑶眼前一亮,找对人了。
至于司马迁,子燕也打听了,司马谈有一子,名司马迁,今年十二岁。
打听了人,刘瑶也就不管了,人家太史公今年才十二岁,她才四岁,都是小孩。
嗯,既然太史公比她年岁大,等见到了,自己一定要利用自己的优势。
不过,刘瑶还是让人给司马谈送了一箱子丹阳纸。
卫少儿到达丹阳后,工坊创办顺利,一开始时,工坊日产只有三千份纸,后来在生产时不断改进工艺,到了今年已经能日产一万份,原先供应长安尚且不足够,现在已经能卖往汉中、胶东、中山等地。
一万份看着少,但是已经是长安造纸署效率的十倍,要不是有丹阳工坊的效率在那里摆着,造纸署一开始日产只有三百份,连皇宫的消耗都承担不了。
而且造纸署的质量居然打不过丹阳工坊的,因为这事,一开始卫少儿还被人弹劾了,说她藏着掖着,事后则是证明是造纸署在材料、工序上偷懒,知道真相后,刘彻当时脸黑如墨。
当即给造纸署下了命令,不求你们产量超过丹阳工坊,但是质量、工艺也要担得起皇家造纸署的名声吧,如果做不到,直接撤销衙门,反正丹阳造纸工坊也有他的三成。
造纸署经过训斥,也不再摆烂,终于肯老老实实地造纸了,喊出口号,要造出比丹阳纸更好的纸。
……
司马谈没想到会收到刘瑶送的纸,他疑惑地看向送东西的子燕,“这位女官,这些纸确定是长公主……送给在下的?”
丹阳纸问世后,他确定日后文字的载体必定会从竹简上挪到纸上,只不过目前丹阳纸价格有些昂贵,他有些舍不得。
面前整整一箱子,价值不用说。
子燕笑道:“长公主说,她十分敬佩写史的太史令,希望太史令能用纸记录下更多的学问与历史。”
“这……长公主有心了。司马谈不会辜负公主所念。”司马谈对传说中那位早慧的长公主有了更多的认识。
司马谈将箱子带回家,司马迁看到如此多的纸,顿时惊骇,连忙跑去内屋,“阿母,阿父买了好多纸,你快看看钱还在吗?”
丹阳纸市面上一刀纸价钱根据品质不同在二百钱到一千钱之间,足足是五石米的区间价格。
他们司马家虽然家境殷实些,但是也没有豪奢到买这么多纸。
一箱子纸粗略统计,阿父至少将他们半年的口粮给省了。
司马谈来不及拦着儿子,就见他一遍呼喊,一边进了里屋,然后听到里面一阵翻箱倒柜声音。
他顿时扶额头疼,解释道:“这些不是我买的,是别人送的。”
听到声音,司马迁探出头,半信半疑,“真的?阿父不骗人?”
司马谈:“我骗你干什么?”
里屋的司马夫人出来,笑道:“钱没少。”
司马迁浮夸地拍了拍胸膛,“那就好,那就好。”
司马谈一头黑线,看着面前的儿子,已经十二岁了,虽然读了不少书,但是性格还是有些活泼,再想想给他送纸的四岁长公主。
他更为心塞,叹了一口气,“这是陛下的长公主送给我的。”
司马迁眼珠子转了转,“只是送?什么都没有要求?”
司马夫人也眼含询问。
司马谈没好气道:“长公主今年还没满四岁,她有什么要求,只是听说我是史官,所以送了纸。”
司马夫人更是惊奇,“我来到长安,就经常听说陛下的长公主特别受宠,居然这么聪慧,可比阿迁懂事多了。”
“阿母!”司马迁无奈地看着她。
和一个四岁稚童比较,阿母真是看得其他。
“难道我说的不对。”司马夫人乐呵呵地看着他。
司马迁将头一转,“我小时候你们也这样夸我呢,等到长大了,就都不夸了。”
“你啊!”司马夫人无奈。
司马谈与他们说了事情经过,他去打听了,来的确实是刘瑶身边的女官,若是卫子夫想要结交他,就算以女儿的名义,还是派身边的女官适合,现在看来确实是长公主自己的想法。
……
四月,刘彻宣布大赦天下。
陈阿娇请求刘彻赦免在掖庭受苦的袁梅,被刘彻拒绝。
他当年早就下了旨意,遇赦不宥,擅自更改,就是打自己的脸。
第40章 她的功劳就这样飞了!
四月底,陇西太守李广晋升卫尉,成为九卿之一,与程不识将军共同守卫边陲。
城阳王、胶东王、燕王等诸侯王赶去长安觐见刘彻,各郡国孝廉推举也逐步展开,
五月,刘彻再次催促各郡国举孝、廉,推举贤良饱学之士,并且打算亲自出题考校。
各地都推举了不少读书人,粗略估算足足上千人,最后一百人被送往长安。
刘彻亲自策问他们的治国安邦之道。
在所有人中,其中董仲舒、公孙弘脱颖而出。
而董仲舒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