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92


你儿子这种没本事赚不来钱还打娘子的窝囊废才主动仳离归家的。如今也带着三个孩子,皆跟本官邴家的姓氏。你再胆敢侮辱仳离的女子,本官就把你以侮辱官员亲眷的罪名抓起来。”

邴温故说打就打的作风彻底把吕氏吓到,吕氏真怕邴温故真把她抓起来,捂住嘴巴,不敢再骂了。

第124章 张家秋收遇暴雨 邴温故教授技术

这场闹剧最终就以这样的方式落幕, 褚宏宇干了大半辈子的主薄,算是跟过不少县令,当真头一次遇到邴温故这种行事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县令。

褚宏宇看着杜永浔, “就这么儿戏的仳离了。”

杜永浔向来憨憨的,此时差点没维持住人设,幸而就在话即将出口时转个弯, “原来大人大姊竟然也仳离了,从前都没有听说过。”

同样觉得戏剧的还有韩家人和张家人, 一个突然就没了女儿,一个忽然就没了妻子,谁也没想到邴温故说判仳离就判仳离, 意思意思调节下都没有。

甚至为了怕双方扯皮,当堂就把婚书抽出来, 户籍改了。

吕氏见邴温故走了,才敢恶狠狠道:“我老婆子倒要看看你一个仳离的女子, 日后能有什么好日子过!”

张三郎看着韩娘子的眼神有些复杂, “我只是想给你一个教训, 没想真跟你仳离。你一个女子离开我,怎么生存。算了你去跟大人说一声, 我愿意重新接纳你。”

韩娘子扭开脸不愿意瞅张三郎,不知道这个男人这么差劲, 又怎么做到这么自信的。

仳离明明是她主动提出来的,他怎么还会以为,她还想要同他复合。

韩父韩母和韩家兄弟冷漠地看着韩娘子,“不管怎样,韩家都不会接受仳离归家的女子。如今正好你也改了姓氏,便不再算我韩家人, 以后是死是活都同我韩家无半分关系。”

韩母默默流泪,“你怎么能干出这种令祖宗蒙羞的事情出来,谁好人家儿女会仳离啊!只有出身风尘的女子才会侍二夫。”

韩家兄弟拽着母亲,“赶紧走,咱们韩家可丢不起这个人。好在她自己知道丢人,自己改了姓氏,也不算我韩家祖宗蒙羞了。”

吴娘子默默听着家人戳心之词,沉默不言。

“阿娘,咱们走吧,不要继续听这些令人伤心的话了。”吴耀祖牵起母亲的手,带着吴娘子离开。

吴娘子道:“听听也好,记住今日这份锥心之痛,省得日后我再因为他们几句温情之言,掏心掏肺。疼得狠了,就能记住这份教训了。”

离开吴娘子,张家翻了天。

张家的粮食一直扔在庄稼地没人收,就等着吴娘子回来收秋呢。

如今吴娘子仳离出去,张家连行礼都没让母子二人收拾,这庄稼吴娘子母子自然不可能给他们收。

这就得张家人自己干了。从前家里的庄稼一直都是吴娘子主力,其他张家人跟着磨洋工就成了。

现在没了吴娘子,一个个都生怕自己多干一分,其中兄弟妯娌少干一分,竟然打了起来,最后谁也不干了,负气回家。

闹到最后庄稼地里就剩下吕氏和张老头以及张三郎和张小娘父女。

张三郎铁锹一扔,“都跑了,我也不干了。”

吕氏横眉立眼,“你不干可不行,家里闹成这样都是因你而起。如果不是你那个婊子娘子非闹着仳离,咱家能至于庄稼都没人收嘛?”

张三郎这时候想起来替吴娘子辩解了,“这庄稼地里收的粮食,难不成是我张三郎一个人的,凭啥都让我们这房收拾。这么多年,让他们几房占够了便宜,如今也该轮到我占便宜了。我不管,我也不干了。”

张三郎光棍得很,“你还怨我,我还怨你呢,把我娘子搅和没了,我还要说亲。”

张三郎撂下话,大步流星走了。

吕氏气的直哆嗦,“混账玩意。”

吕氏憋着这股气没地方撒,都撒到张小娘身上,狠狠骂了她一通,还看着她拼命干活。

张小娘恨吕氏,还恨吴娘子,若不是吴娘子不肯带她离开,她又怎会受这许多委屈。

吕氏三人就算拼劲全力秋收,还是没有抢收成功,就在第三日夜里暴雨倾盆,下了一日一夜,粮食全被暴雨打没了。

吕氏气的直骂天,“不是说好了大旱大旱吗?怎么又下雨了!”

可是就算吕氏再气也没有办法,张家的庄稼连一成都没收回来。来年自家吃的粮食都不够。

而大多数农人,大概被天灾搞怕了,就怕收庄稼的时候再出现什么变故或者不可抗力的天灾,急忙都把庄稼抢收了。

这就导致吉县几乎所有百姓们今年都正常收了庄稼,尤其是邴温故还免了粮税,不用交粮食。百姓们算下来,今年比以往不闹旱情剩下的粮食还多,一个个喜笑颜开。

百姓们手里有粮食,就是有银子,虽然受之前旱情影响,不富裕,但到底能吃饱饭了。吉县的百姓们有了一点闲钱买些小东西,货币开始流通,吉县经济慢慢复苏。

见吉县慢慢好起来了,有一些百姓们就给出门在外的学习的学生去信,告知邴温故的一系列针对学子的政策。其中有一条就是学子们若是能在县学考中前三名,不但不要束脩,还免费发钱。这令很多求学在外,家里经济不那么富裕的学子心动,返回原籍。

国子监里,一名名叫西宁的学子对夫子道:“是的,夫子,学生决定返回原籍读书。”

西宁正是吉县人,当初来汴京城求学,被一名国子监中的夫子相中,破格收进国子监。

西宁家境从前还算殷实,然而一年年在外求学下来,加上吉县大旱三年,家中已经赤贫。西宁在家书上得知家乡针对外地求学的学子的政策,打算回祖籍读书。

夫子爱才,不忍心西宁就此被埋没,急切道:“这怎么成呢,吉县这几年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况且一个小县城中的县学,怎么比得过国子监呢?再有两年你就可下场科举了,这时候回去只会荒废你的学业。万万不可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迷了心神。”

西宁恭敬道:“学生知道夫子是为了学生好,可学生不想再给家中增添负担了。学生听闻,吉县县令邴大人当初同样再老家读书,直到科举前才离开,仍旧一举夺下小三元□□。可见真有学识,无论在哪里读书都一样。”

夫子叹气道:“不得不说,邴县令那人是个大才。人工降雨都能实现,岂是一般人可比。”

“那么学生回去更没错了,想来这样传奇的人物办的学堂定然不会错。”

夫子还要再劝,沈清和走过来道:“让他回去吧,邴温故那人才华横溢,若是西宁能得他指点,受益无穷。”

夫子这才放西宁离开,而国子监的学生们议论纷纷,尤其是之前一直被西宁碾压的陈志豪。

陈志豪是个小衙内,祖上三代都在朝为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