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25


慢适应调整便是。礼部在科举上的革新,却是近在眼前,令众官员心神动荡。

说得再直白一些,大梁官僚制度已有两百年。世家大族是真正的受益者,他们以家族财力供养出众多读书人,为他们跑官为他们铺路,等家中子孙出息了,再来反哺家族。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都是无可避免的现象。

而现在,用五年时间坐稳了龙椅的女帝陛下,这是要掀了棋盘,重新制定规则了。

他们及其身后的家族,首当其冲就会遭受到巨大的冲击。

这一回,不必窜连拱火,纷纷有官员挺身而出,意正言辞地驳斥董尚书。

董尚书早有准备,言辞犀利,一一反驳回去。

站在董丞相身边的,有杨尚书丁尚书,还有陈丞相。头发稀疏的纪尚书,一时插不上话,也没有张口的意思,将手揣进了衣袖,心里默默盘算着再上一回辞仕的奏折。

这两年,纪尚书隔几个月就上一回奏折辞仕告老。皇上却一直不允,温言挽留。立场意志都不太坚定的纪尚书,就这么一留再留,留到张尚书垮台,依然留在朝堂里。

科举改革,对武将们影响不大。武将们乐得冷眼瞧热闹,看着文官们不顾斯文体面,吵成一锅粥。

端坐在龙椅上的女帝陛下,并未急着表态,就这么冷眼看着臣子们争辩吵闹。然后看一眼陆真。

陆真略一点头,上前一步,高声道:“通通住口,不得在朝会上喧哗。”

女帝陛下天威赫赫,众臣心中敬畏,哪怕心里不服气,也各自住了口。

朝堂里安静下来。

天子从龙椅上站起来:“董尚书的奏折,朕之前就看过,也应允了。今日在朝会上宣读,是为了让众卿都知晓此事。你们赞成最好,反对也没什么用,朕已决定,从今年科举便施行新策。”

第807章 番外之变革(二)

天子宣布完自己的决定,便拂袖离去。

留下一众神色复杂的官员。

众官员不敢和女帝陛下较劲,一通怒气不满就通通冲着董尚书去了。里三层外三层将董尚书围拢住,要找董尚书讨要个说法。

董尚书不愧是女帝陛下的忠臣,被同僚下属们围成这样了,也不松口,更不低头,甚至还强势输出了一波:“你们一个个急得脸红脖子粗做什么?”

“是怕自家的儿孙不争气,以后连泥腿子出身的少年郎都比不过吗?”

“皇上要开启民智,设学堂免束修,让大梁所有孩童都读书识字,这是造福大梁所有百姓的好事。他们中真正能考中科举的能有几个?碍着你们什么了?你们在这儿死乞白赖地反对?”

“还有选各科人才的事。大梁地域辽阔,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其实各地官衙都有这样的人,只是没有个正式的章程和出身。现在皇上给了这些人机会,让他们也能考个官身。这又碍着你们什么了?”

“你们自己高官厚禄,难道就见不得弱势之人多一个出路?”

“呸!一个个都回去,拿镜子照照自己贪婪无度私心满满的嘴脸。你们也有脸在这儿和本尚书论长道短。”

董尚书实在厉害,硬是占据道德高处,以一己之力,喷回了所有指责。

不过,这也使得董尚书人缘彻底臭了。人人都绕着董府走。董府的拜帖少了一大半。

同僚对董尚书说话阴阳怪气,礼部的下属们,心里对董尚书也不满,不敢明着反抗,做事就磨磨蹭蹭。

女帝陛下特意又召董尚书进宫,温言安抚:“董尚书是代朕背了恶名。臣子们不敢明着说朕的不是,便都来指责董尚书。董尚书受委屈了。”

留了一把美苒风度翩翩的中老年美男子董尚书,近来操心劳碌着急上火,苍老了许多。听到这番掏心窝的话,董尚书心头一热,眼角有些酸:“臣为皇上分忧,理所应当。臣不委屈。”

姜韶华轻叹一声:“混日子容易,想真正做事,却是难之又难。不瞒董尚书,朕早就有革新朝堂的想法了。可朕登基时日短,朝堂里党派分明,臣子们各有私心。朕只能耐着性子,先梳理朝堂。”

“现在朕登基五年了,朕以为,现在就是不错的时机。董尚书是真心为朕分忧为朕当差的人,朕心里都记着。”

“众人发牢骚无妨,指责几句也就罢了,如果谁胆敢从中作梗,耽搁了朕推行新政,张尚书就是前车之鉴。”

说到最后两句,杀意森森。

董尚书听在耳中,却觉踏实心安。他已经选定了路,跟着女帝陛下向前走。女帝陛下杀伐果决,该杀人的时候从不手软,推行新政,就得以强硬凌厉的手段,不容任何人置疑地推进。

跟不上女帝陛下脚步的绊脚石,被扔走也是活该。

董尚书定定心神,拱手道:“皇上放心,臣不嫌苦,也不觉得累。臣这就回去,召集礼部开会,商议出细则,然后呈进宫里来。”

姜韶华笑着点头,亲自送董尚书出昭和殿。

这样的殊荣,对董尚书来说,也是第一回 。君臣五年了,他这才算真正成了天子心腹。

董尚书挺直腰杆,迎着灿烂的烈日,以昂扬的姿态向前迈步。

……

董尚书走后没多久,纪尚书便前来求见。

陆真前来回禀的时候,姜韶华意味深长地笑了一笑:“看来,纪尚书这回是彻底撑不住了。”

纪尚书一直想学戴尚书,来个体面致仕全身而退风光还乡。可惜一直未能如愿。天子一边敲打一边差遣,他这几年来劳心劳力,简直都快心力交瘁了。朝堂接连推行新政,纪尚书在这样的漩涡中,实在有心无力。

果然,纪尚书进殿后,便恭敬地递上了奏折:“皇上,老臣今日进宫觐见,是想辞去户部尚书之位。”

“老臣实在是年岁大了,精力不济。户部事务繁杂,且关系重大。老臣每日不敢懈怠。这一年来,时常吃不下睡不着,头发一把一把地掉。请皇上体恤老臣,容臣辞去尚书的位置,另择能臣。”

说完,跪了下去。大有天子不答应就不起身的坚定。

姜韶华走上前来,亲手扶起纪尚书,温声道:“纪尚书,你我君臣五年。这五年,你当差或许偶尔有疏漏不足之处,一颗忠心朕都看在眼里。”

“朕不想落个刻薄老臣的恶名,一再挽留纪尚书。如今纪尚书执意要退,朕也就不拦着了。”

听到这番话,纪尚书老眼都红了。

太难了!

谁知道,他为这一刻努力了两年。每次递奏折,都被皇上留中不发,再好言挽留相劝。

现在终于能如愿以偿地退出朝堂了。

“老臣谢过皇上隆恩。”

姜韶华笑着问询:“纪尚书走后,总得有人接替户部尚书之位。纪尚书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