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9
外,他把“同志”换成了“妹妹”,随了张超的叫法,无形间就拉进了和纪舒的距离。
刘大力以为没人注意到他的偷梁换柱,却不知莫旷枫的手指不经意间在桌上点了两下。他似乎听出来了不同,又似乎没有。
更没注意到秦菲的眼神也闪了闪。一个“妹妹”,三个人心里都有涟漪泛起。
独独是妹妹本人,心无旁骛。
“嗯。应该会吧。我现在就想多读点书,多见见世面。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纪舒今天可太开心了,旋宫饭店的西餐果然好吃,不比当初她和小妹纪甜在法国吃的差多少。
当时,纪甜因为被一个男明星捆绑炒作绯闻而生闷气,拉着纪舒去欧洲玩了二十多天,两人天天吃大餐,纪舒也练就了吃西餐的经验,刀叉礼仪都按着本地的来,吃到最后,法语菜名都能报个全忽了。
刘大力见纪舒吃西餐驾轻就熟,对她更是另眼相看。
这餐饭,有人欢喜有人愁。
吃完了饭,莫旷枫和刘大力去付钱的当口,秦菲忽然说:“纪舒同学,莫旷枫家里是干什么的,你知道吗?”
纪舒一愣,笑起来:“不知道啊,不过一直好奇呢,应该家境不错吧?”
她挤了挤眼睛:“哎呀,刚刚应该再点个菜,他那么有钱!我这是不想坑刘大力同志。”
秦菲见她说得直白坦然,更不忿了。
“他家里一直是从商的,祖上就做丝绸盐铁贸易,后来搞洋务运动的时候办过机械厂,再后来……现在大名鼎鼎的锦泰贸易公司就是他父亲开的。”
“锦泰贸易公司?”
纪舒皱眉。
老实说,贸易公司都很低调,属于闷声发大财的产业,少见报端。
后世生活中很多商品都是靠贸易公司进出口,可是你真要问公司名字,大多数人都记不住。
同样,纪舒也不记得未来有没有一间这样的公司,做得如何。
“嗯嗯,厉害!”
她便糊弄地竖起大拇指。
秦菲有点恼怒,纪舒似乎完全没听懂她的弦外之音。
可没有更多机会给她发挥,莫旷枫就回来了。
秦菲急得脸一红。
刘大力问:“你们聊什么这么火热?”
纪舒仰脸,笑嘻嘻地:“秦老师正在跟我讲,莫旷枫同志家里是大富豪,祖上做丝绸盐铁,还搞过洋务运动,现在是贸易公司!”
秦菲手里的黑色皮包被她掐得留下深深的痕迹。
她怒了!她不知道怎么形容纪舒现在的行为,这不是背后插刀吗!
后世,有个词很适合,绿茶。
纪舒大大咧咧地,竟然茶言茶语了一回!
作者有话说:
纪舒:不懂这些事情,只想安静吃饭!
第124章 【一更】
纪舒仰着脸, 亮晶晶的眼睛看着刘大力,他脸微微一红,支支吾吾地说:“是, 莫旷枫家境确实很好。”
刘大力五官端正,个子也高, 脸色偏黑,所以脸红的时候看起来不算太明显,纪舒并没有察觉, 只觉得最近日子热起来了, 刘大力额头和鼻尖都出了小汗滴。
她随手拿起桌上厚实的四方纸巾, 递给刘大力:“热吗?擦擦汗。”
刘大力接了,汗却更多了。
莫旷枫站在刘大力身后,局促地挪了一下身子,对关于自己家境的话题没有发表任何评论, 既没有认可,也没有反对。
秦菲暗自松了一口气,万一莫旷枫生气可怎么办?他向来不喜欢别人提到他家里的事情的。
秦菲这才松开掐住皮包的手, 低头一看指尖都发白了。
她心里头还是颤巍巍的不安定,想找些闲话说,便说:“今天的菜真好吃。纪舒同学,你觉得呢?”
“好吃。尤其我要夸夸这啤酒,真纯。当然,要说吃的, 法国菜其实还是不如咱们,我看这白葡萄酒青口贝也比不上国内的一道河鲜。”
刘大力好奇地挠挠头, 忍不住问:“纪舒妹妹, 你说的哪一道啊?”
纪舒站起身来, 她今天穿得很休闲,贴身的一件黑色针织衫,外面是一件茶色的廓形短风衣,牛仔裤,旅游鞋。
80年代的单品,仔细搭配的话,能得到不亚于后世的时尚度,怪不得2000年之后,时尚界多次掀起复古风潮。
纪舒回到这个年代之后,好好打理过自己的衣柜,购置了一批百变单品,质量好,价格也不贵。
刘大力忍不住细看她,她长发披肩,不施粉黛,自然的肤色映衬下,眼睛里像是掉落了星辰。
她的这双眼睛像是在和自己对话一般。清幽如甘泉、狡黠如明星,刘大力悄悄低下头,心里埋怨自己胆小。
“香辣田螺。我们武市人最爱吃的田螺,就不比这青口贝差。法国人做这道菜,用葡萄酒激出青口贝的甜鲜,又顺便去除腥味。仔细想想,除了名字高级些,这葡萄酒换成料酒,青口贝换成田螺,作用不也一样?”
秦菲见两个男人都盯着纪舒,听她发表这菜品赏鉴,便说:“海鲜河鲜,吃的就是一个鲜。本地的炒田螺我也吃过,就是又辣又呛,用这样重的味道压制住鲜味,怕不是没有用新鲜田螺吧?那些小店品质都不行的,专门会坑蒙拐骗。现在新政策,黑心商人也涌出来了。”
她自觉这番话见解高超,能压住纪舒一头。
没想到纪舒笑了笑,只说:“确实有些无良商家会这么做。不过你可吃过最新鲜的田螺?确保新鲜的情况下,香辣味加上甜鲜味,那才叫绝品。配酒也别选外国酒,就本地行吟阁啤酒,粗野爽气。再说越是小店,越要注意品质,因为除了品质,一无所有啊!”
纪舒说完,撩一撩头发,神采飞扬这个词,仿佛就是为她定做的。
秦菲心中愤懑,继续追问:“纪舒同学,想必你是吃过这样的田螺的了?”
“可不是,江边桥下,就有一家本地小店,专门卖田螺和小江鱼,只在晚饭的点出来,做宵夜,码头工人最喜欢。我记得老板是第一批个体户。”
武市古有漕帮,码头工人自成一派,是一种文化。
“据说啊,这家店,以前是漕帮七十二个半码头其中的蚊子码头旧址,去吃一吃,能感受一下本地江湖豪气。莫旷枫同志和秦老师不是本地人,可能以前没体验过。”
刘大力倒是土生土长的武市人,他大为惊讶:“纪舒妹妹真厉害,这些地方我以前小时候也听大人说过。没想到你都知道,我记得你是黄县人,读书才来的武市,却比我这个本地人还懂这些地域历史。”
呃呃,纪舒上辈子在武市可生活了几十年。离婚之后,除了开网店,她还热爱上了打卡城市地图和小店,这对于她心境的开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啊,我没事就瞎转悠。”
这是实话。
纪舒不想多说,毕竟她一个黄县人,大谈武市历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