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7
大片的土地,属于无人区,因为大部分地方不能种植五谷,渐渐的地广人稀。
如果土地真的能大规模种植推广,对人口的迅速增长,一定能起到作用。
而且土豆容易保存,只要防高温防潮湿,挖个地窖储存,就能保存很久。
瑞王知道目前这种作物,都是西北一带小规模种植,还因为保存不当,吃死过人,导致了不是逼不得已,百姓们也不愿意主动去食用。
要让百姓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主动大规模种植,并不现实,最方便的做法,就是朝廷出面推广。
而如果成功的话,作为统领人,他会被百姓感恩戴德,威望甚至可能超过皇帝。
瑞王在权衡,这件事要交给谁去做,至于自己,则隐在幕后好了,皇帝知道他是发起人就行。
可即便是如此,为了防止有人在这件事上动私心,他必须得盯着,每一项政令都得把关。
瑞王计划周全,这才向皇帝禀告这件事。
“你说的可是真的?这个土豆真的能亩产千金?”皇帝站起来,在御书房走来走去,怎么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原来皇朝已经有了产量这么大的食物,而他们却全都是睁眼瞎,没有一个人发现!
想到这么多年,因为战争,水灾,旱灾,蝗灾等各种灾难,百姓死亡无数,皇帝就忍不住激荡的心情。
瑞王拿出了厚厚一叠纸,“这是我派人去西北各地查出来的。”
他一定调查了三个省份一千多户百姓的土地,有种半亩地的,有种一分地的,也有一些是隐田,偷偷种在了山脚旮旯里。
人选是随机选择的,种得最多的也不过是两亩地,但无一例外,产量都很惊人。
那个种了两亩地的人家,家里有十几口人,光青壮就有十人,但家里的田只有两亩地。
他们偷偷在山里,这里一分那里几分地种,开出了一块块土豆地,总面积差不多两亩,收土豆五千多斤。
而从这户人家打听来的消息,他们从十几年前就拿土豆当主食了,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家里地这么少,还养活了十几口人。
七个儿子三个闺女,一个不少地全养大了。
除此之外,其他被调查的人家,也差不多都是这样,因为家里穷,怕吃不饱,会种一点土豆,别的粮食就用来交税,而产量高的土豆,用作一家人一年的粮食。
那些百姓因为要交税的缘故,只能种一点点土豆,所以形不成规模,也就没引起上面官员的注意。
可如果朝廷愿意把粮税改成收土豆,相信那些百姓们很乐意全部种上土豆。
“不行,虽然产量高,但你上面也说了,储存不易,会比五谷更艰难一点。”皇帝激动过后,立刻抓住了重点。
土豆要保存得好,才能放一年,但这也就是极限了,再久就会腐坏了。
而且发芽的土豆还有毒,这个是不能作为税粮的,不好保存。
“是这样不错,但这个可以作为军需粮。”西北边陲那一大片地方,驻扎了许多军队,为了防止北边来的骑兵突袭,他们建立了大量的土堡。
而这些土堡坚固耐用的同时,还有一个效果,那就是阴凉干燥,是适合储存土豆的好地方。
官府只要计算好,每年收多少土豆,一部分运送到边疆,交给边军手里,一部分磨成粉,也能保存很久。
而这些,是给北边的百姓减少负担了,毕竟土豆的产量大,如果还能用于一部分抵消税粮,那他们自己留下的会更多,日子也会更宽裕。
皇上背着手走来走去,“产量大这是个好处,我会交给朝臣,让他们仔细商议。你这个建议,利用西北大片无人的地区种植这个,看着是不错,无本的买卖,但到哪里去弄人?”
种粮食也需要大量的人口,在没有实现机械化的古代,除了大量的人,没别的法子。
而麻烦的是,这些地方一般是干旱少雨,水资源不足,人多了也会渴死。
所以移民也不可取,到头来,土豆只能改善百姓的生活,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根本问题是,周朝疆域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每年都有某个地方发生灾难,虽然朝廷有太平仓,但仓库的粮食也不是能随意调动的。
再加上贪腐,甚至都不能保障太平仓里的粮食是满的。
地域辽阔的边疆,也需要大量的士兵镇守,而这些士兵每年也会消费粮食。
土豆,并不能作为这样能存储的粮食存在。
瑞王早就预料到了,于是拿出了另外两种措施,一是怎么解决西北地广人稀,以及人多了用水的问题。
首先这一点比较困难,那就解决怎么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种植面积。
这个桑语在信上有提到一点,那就是发展好用的农具。
其实,在农具的改良上,并不像现在表现出来的,只是简单的锄头,犁耙。
皇家的能工巧匠们,还能制作出更省事的东西。
每年皇帝和皇后都要举行农桑仪式,两位尊贵的帝王和国母,当着众人的面,亲自下场耕种和纺织。
并且他们还做得有模有样,真以为这是皇上皇后会呢。
其实不是,是那种耕种机已经把最难的部分完成了,而皇帝只是稍微动动手,做做样子就好了。
皇后那边也一样,织机自己就能完成了,有没有皇后那双手,都能完美织出一匹布来。
这样的技术,和现在的机器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为什么只皇家有,百姓完全不知道呢?
很简单,这样的东西绝对不能推广。
封建时代下的王朝,其实是农民组成起来的社会,如果说有九成的农民,剩下的一成是商人,地主,读书人,匠人等等也不足为奇。
因为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农民才是主体。
如果把那么好用的机器推广了,不是为农民减轻负担了,恰恰相反,是会摧毁他们。
机器出来,首先购买的就是地主,然后大量的佃农失去收入来源,变成不稳定因素。他们吃不上饭就会闹事。
其次是有土地的农民,因为有了机器,地主雇佣人手的成本一再降低,利润更高,那么他们就会购买更多的土地。
这个时代农民虽然是主体,但他们却是实际意义上上的最底层,谁都能踩一脚。
有功名的读书人,有资本的地主,甚至是有手艺的匠人,最后所有的农民都将失去他们的土地,天下大乱。
织机也是一样,有更好用的,但民间广为流传的,还是那种笨拙的,织一匹布需要用上好几天的,甚至需要织布的人心灵手巧才能完成。
原因很简单,对于普通的农户来说,织布也是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几乎和种地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