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64


一回见大郡主。可这一回的见面,这身份不同。

“儿媳请娘用茶。”大郡主这一回见礼,是按着民间的法子行的家礼。杜绵绵得别人一分礼,她就回敬两分礼的。

她吃过媳妇茶后,还是轻自搀扶起儿媳妇。递上手腕上褪下来的镯子。杜绵绵说道:“今个儿是头一回咱们婆媳正式的见面,我就是受你这一礼。按说真是依礼,咱们得先敬国礼,再重家礼。往后淇儿媳妇,你可不要这般多礼。”

司徒弘光已经是吃过媳妇茶,这会子见着妻子与儿媳这般说话。司徒弘光不多语。他就是吃一盏媳妇茶,然后当一个少语之人。

“儿媳全听娘的。”司马文娘不是扭捏之人,她瞧出来婆母是实心实意。她便是应下来。毕竟婆母的话没说错。自然应该先重国礼,再守家礼。

依着国礼,婆母得先给她一个儿媳行礼,因为她是皇帝赐封的郡主。可依着家礼,儿媳自然得孝敬公爹婆母。

一家人礼少些,大家都轻省事儿。

这一日,朝食时,一家人一起用的。这一回,自然没守着什么家礼,一般人家儿媳侍候婆母用饭。在司徒家就是不存在的。

杜绵绵待这一位郡主出身的儿媳,她是客客气气。在杜绵绵的认知里,这一个儿媳又不是相伴她一辈子的人。

儿媳嘛,娶进家门来,那是要陪着儿子过一辈子的。

至于杜绵绵这儿,她也不打算在宁藩久待。她与丈夫是来参加长子、长媳的婚礼。婚礼一结束,他们还要回京都的。

于是杜绵绵在朝食结束后。

杜绵绵把这宁藩州城新宅的帐册子,那是交出来。把长子的家底儿也是交出来。杜绵绵一切托给长子媳妇。

“淇儿媳妇,我和淇儿他爹是定要回京都。宁藩这儿也不会久待。这宁藩的家事,就要淇儿媳妇你往多管着。淇儿与你往后过日子,你们夫妻有商有量就成。我们做长辈的不掺合。离得远,你们往后多给京都的家中寄一寄书信。让一家人都知你们夫妻过得好便成。”杜绵绵与儿媳妇交心。说一说往后的情况。

“儿媳全听娘的。”对于公爹与婆母不会久待的事儿,司马文娘早知道。就因为知道,她心头还是有一点小轻松。毕竟哪一个当儿媳的都害怕新婚后,那是被婆母收拾起来立规距。

哪怕司马文娘是一位皇家郡主,可嫁为司徒家为新妇。便是为着夫君的体面,在公爹与婆母跟前也应该伏低做小。

奈何伏低做小不是司马文娘的性格。如今嫁进司徒家后,一瞧公爹是不管女眷事。婆母是真的好说话。司马文娘心头轻松起来。

“你是一个好的。娘就盼着你和淇儿一辈子和和美美。旁的娘就不多掺合你们夫妻的事儿。”杜绵绵笑一笑。

小辈的事情,当长辈的不掺合。一般情况下,小辈们只会越过越好。长辈的掺合多了,小辈们只会左右为难。杜绵绵就不当恶婆婆了。毕竟她有好几个儿子,每一个儿媳都是搓磨一下,这恶婆婆当着也太累人。

杜绵绵还是觉得自己轻省些,也让儿媳妇们一样的轻省些。大家都是过一过舒坦的小日子。

干元三十七年,夏。

在杜绵绵和司徒弘光收拾好行礼,夫妻二人准备打包离开后。夫妻二人还去了一趟宁王府。去拜会一下亲家。

宁王、宁王妃举办小宴,宴请杜绵绵夫妻二人。宁王府给足体面,杜绵绵夫妻二人自然就得捡起这一份体面来。那是把回礼做足。

只能说彼此双方,都是体面人。大家伙都要脸的。

等着杜绵绵夫妻告辞离开宁藩,往京都去时。

宁藩,宁王府中。

司马文娘在与宁王妃说说话。母女二人谈谈事儿。宁王妃关心女儿在司徒家的新妇日子。司马文娘倒是一派轻松神色。她的脸上全是笑意。宁王妃一瞧女儿的神态,就知道女儿在司徒家的日子过得好。

“公爹与婆母回京都。司徒家在宁藩的新宅全由女儿做主。里里外外都是女儿的陪嫁人手,母妃放心,女儿过得挺好。便是淇郎那儿,也是体贴人。”司马文娘可不是扭扭捏捏的人。她在母妃跟前,也是大大方方的说一说家事。

“你过得好,母妃放心。你父王那儿也能放心。”宁王妃可知道为着这一桩婚事,夫君也是担忧过的。倒底是养儿育女,哪怕孩子成家后,做爹娘的一样操心。

如今见着女儿过得好,宁王妃先是松一口气。

干元三十七年,夏。

杜绵绵和丈夫司徒弘光刚回京都。就遇上一个晴天大霹雳。皇宫是钟声长鸣。

“这……”杜绵绵是官家女眷,听着这长鸣的钟声,她哪有什么不懂的。毕竟住在这内城的官宦人家,没一个是傻子。

“皇上驾崩了。”杜绵绵呢喃一声后。她是赶紧的吩咐话,让全家上上下下换衣裳。得服素裳。便是宅子里装点一切,也得一一收拾妥当。不能见着鲜艳之色。全得素净装饰。

京都皇城,泰和宫。

干元帝驾崩。这等大事举朝上下皆知。帝王的身后事,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京都内城,城门封闭。

干元帝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清理武勋。只要对皇太孙有威胁的,那都是像杂草一样的被干元帝清理干净。

如今的京都,大大小小的权利都在皇太孙一系的东宫人马手上。所以皇太孙在干元帝驾崩后,登基为新君,没有一点的悬念。

泰和宫内,皇太孙司马瞻还是跪在皇祖父的龙榻之前。

干元帝的最后弥留之际,司马瞻听的清楚,在皇祖父的嘴里念叨着许多人。有皇祖母,有父王,有秦王叔父,有晋王叔父,同样有宁王叔父。

最后干元帝交代的事情,只是让各地藩王不必进京都奔丧。他的身后事从简。

可这些圣旨里,同样有血腥的一面。那便是干元帝下的圣旨里,还有殉葬后妃的旨意。

开国帝王的威仪,为皇太孙扫平诸后患的举动。诸藩王不进京都,由着皇太孙平平安安的登上大宝。

那么,在此等情况下,皇太孙司马瞻当然是听从皇祖父的旨意。诸后宫的嫔妃娘娘们皆要殉葬,陪着死去的皇帝一起去地下。

京都。一片肃穆。

国丧期间,禁喜乐,禁酒宴。满京都的百姓都得为皇帝的死而哀悼。

司徒家。杜绵绵知道干元帝驾崩的消息,她更知道的便是皇帝遗命,诸后妃殉葬帝王。

“最是无情帝王家。”杜绵绵拿着小剪子,她是剪下一枝白荷花。她是如此无声的念叨一句。对于帝王家的狠,如何猜测都不会错。

杜绵绵的目光是望向皇宫的方向。那些嫔妃在皇帝活着时,享受荣华富贵。如今皇帝死了,她们殉葬。想必这些女子在进宫前,就已经有那一种死亡的觉悟。

皇家内廷,本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可那些宫女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