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96


饭碗,这家摊子上的碗胚端正形好,釉上得也匀而细,没有突然秃了一块儿釉的情况。

他们又里外摊子都逛了逛,还是决定回这家摊子买。

整个码头碗碟价格都是大差不差的,只是别的摊子要的多可以讲价,他们家要多少都不讲价。

他们一口气要了二十捆,这边的碗都是稻草编绳二十个一摞捆起来,每个碗间都垫着稻草防磕碰,二十捆有四百个碗了。

再加上给村里餐馆捎的大碗、盘碟,又买了五百个。

姜竹、江宏明和家俊一起蹲在摊前一捆一捆确认有没有磕碰损坏的,沈青越和老板砍价,价没砍下来,不过对方答应送他们一对酒壶,十个酒盅。

沈青越:“我们买那么多,就送这么点儿?我们四个人,送一对酒壶,谁要谁不要啊?”

老板是真不想送:“你们不是一家的吗?”

沈青越:“亲戚也不住在一家呀!”

老板:“要不然你再挑两个碗?”

沈青越:“要不我们不要酒盅了,你再送对酒壶吧?”

老板死活不愿意,好说歹说,让沈青越挑两个大号盘子。

沈青越正挑着,忽然听见有人喊他,一转头见是池远舟隔着老远正朝他招手呢,“沈兄!小姜兄弟!”

沈青越也朝他挥挥手,池远舟乐了,他领着小跟班儿跑来,好笑道:“真是你们呀,我还当认错人了呢!你们这是买什么呢?”

沈青越:“盘子呀,哪个好看?”

池远舟看看,指了一个,沈青越嫌弃道:“太小了,挑个大的。”

等他们俩挑好盘子,姜竹、江宏明和家俊也把要检查的都翻完了。

一共有三个有裂纹的碗和两个磕碰了的盘子,摊主给换成了好的。

来之前他们车上铺了稻草,把碗和盘子横着放好捆结实就行了。

“走走走,先带你们去看看我家的仓库,再去看看你家的摊位。”池远舟凑到沈青越耳边悄声道:“我替你打听过了,那摊子确实是给你留的,等展馆建完县衙应该就会派人去通知你了。”

沈青越眼睛一亮,“走!”

跟在后面的家俊和江宏明都听愣了,摊位?

他们迷茫地看向姜竹,姜竹眼睛也亮起来了。

真有呀!

几人脚步生风地跟着池远舟走,很快到了东边紧挨着展馆的一大片空地。

这边儿墙才起了三尺多高,堆放了许多的砖石木料,木匠、泥瓦匠正在墙里墙外地忙着,只看墙壁就能看得出来这儿面积还是挺大的。

池远舟给沈青越介绍哪儿他打算放什么货,哪儿已经租出去了,哪儿不打算租,“到时候两边的大门都能打开,西门走码头,东头我准备自己搭个小码头,专门出货用。”

沈青越:“才盖上就租出去了?”

池远舟嘿嘿一笑。

人多,附近还有好多正在盖房子的,他没好意思说。

起初各家是不太看好这展馆的。

县令虽然有解释,但他们全以为只是开个更大的铺子,招揽过路的客船、货船过来停靠休息,顺便像码头已经有的各种店铺一样卖卖宝峰的东西,压根儿没往走货的事儿上想。

开始募资的时候,县里好些人老大的不愿意。

要不是他们县令作风比较硬派,磨合了几年县里这些大户多少熟悉他认真了就一定要干成的脾气,募资都没这么快。

他爹当初的态度就是怎么又要钱?

算了,给他给他,账房算算万一亏了亏的多不多,不多就给,赶紧给,省得惹恼了县令被叫去喝冷茶看冷脸。

至于仓库,除了他从沈青越那儿取经想盖,一共没几个想到的。

李家倒是想了,不过他家本来在码头就有个不小的客栈,只往自己客栈后面扩一扩够自己用就行。

至于别家,想的全是要什么从县城的仓库送过来不就成了?

一直都是这样的,城里还安全。

直到前些天县令亲自去了趟梨台镇,说服那些作坊到码头来卖瓷器。

梨台镇在宝峰东边,离宝峰比到邻县县城还远呢,虽然宝峰大多人用的是梨台烧的瓷器,对那儿却并不熟悉。

据说前朝的时候梨台镇本来就是隔壁县的,到了本朝才改到宝峰来,人家自己其实更认可那边。

梨台也很少用宝峰的码头。

远。

他们更习惯通过乡道走陆路卖。

这回还是县令召集梨台的几个大户和作坊,一个一个邀请他们到码头展卖,还要求沿途各村镇给予方便,派了官差引路,才把人都引到码头来。

怕没人捧场,县衙也派了人到各镇通知到码头来买瓷器。

起初还有人在看乐子,觉得梨台人就是给县令几分面子才不得不来应付一下,过不了几天这事儿就没后续了。

不想他们县令自从同意做“宝峰欢迎你”几个大字后,好像也是豁出去了似的,竟然找了杂耍班到码头演杂耍吸引人,到了中午还让小贩们冲着江面喊,不管大船、小船,反正看见船就喊有茶水,有热饭,吃饭不要钱。

没两天,幡子也挂上了,更热闹了。

这么一闹腾,还真吸引到不少本县和附近县的小船。

有来吃饭的,有来看热闹的,有渔船有客船,再之后一传十十传百的,几天过去,真有人专门跑码头买瓷器了。

起初只是冲着县令面子和码头不收租子来的梨台瓷器商们也激动了。

他们都打算再熬几天就打道回府了呢,结果竟然卖光了。

梨台的大小作坊们闻讯全跑来了。

来得早的大作坊都在展馆里,来得晚的小作坊连展馆都进不去了,干脆就在外面卖。

随后卖的买的越聚越多,储冬早的人家这季节本来就该采买东西了,这些又是年前总要换的东西,好多货郎都跑这儿买货,据说还有县城的瓷器铺子来挑呢。

反正平时也是上梨台镇进货,来码头还近些。

县城的几大家后知后觉终于看明白了县令弄这什么展馆真正的用意。

反应快的边骂着筹钱的时候怎么不说清楚呢,边想要建个仓库来。

这会儿梨台人的瓷器没地方放,晚上不是去住客栈,就是全搬到展馆里,自己铺个铺盖看着呢。

将来如果县令真能把全县所有东西都聚集到码头来,那肯定得有个库房啊!

等他们想盖的时候,早下手一步的池远舟早暗戳戳把县城和附近能找的泥瓦匠全给招走了。

第174章 邀请

这回池远舟做得很绝。

除了往姜家村帮沈青越他们盖书院的, 还在建展馆的,所有在码头盖过展馆且已经忙完了的, 泥瓦匠、木匠、石匠……

有一个算一个,几乎都被他网络过来盖仓库了。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