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3
沈青越:“不知道能不能给咱们书院捡个先生。”
先前问的人一直没去姜家村找他们,也不知是不是嫌远不愿意去。
然而人就是不经念叨,他们俩吃完饭正往县衙走,迎面就遇上了那天在码头遇到的年轻人。
“哎!”
“哎呀!二位有礼……”
沈青越连忙道:“有礼有礼,不必多礼,这位是……?”
年轻人:“这是小女。”
八九岁大的女孩儿也跟着父亲行礼,然后有些拘谨地往父亲身后躲了躲。
沈青越:“你们这是?”
年轻人:“哦,我家中妻眷接了些绣活,今日刚刚做完,我正想去姜家村寻你们,不知道贵书院找到先生了吗?”
沈青越:“还没,正巧,要是你再不来,我们也要另找人了。”
年轻人笑道:“这可真是赶巧!二位若是有空,我请二位去喝茶?”
沈青越应下,他们一同到街边一个小茶铺点了壶茶水,还给小女儿点了盘儿点心。
叫曲学博的年轻人有些拘谨地给沈青越和姜竹介绍了他的情况。
他家中有父母,妻子,两个孩子,大女儿八岁,小女儿五岁,另外还有弟弟一家,弟弟弟妹,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一个六岁,一个才三岁,他们逃难出来,还有个没出嫁的妹妹,今年十四岁。
他们逃难路上遇到了水匪,他父亲当时受伤落了病根,一条腿有些跛,家中的女眷要照顾孩子,也干不了什么重活,在城内还能找些刺绣和缝补的活来看,孩子们则年龄太小。
“不瞒二位,如今家中全靠我小弟写些话本子才能交得起房屋租子,全家老小的吃穿用度……捉襟见肘,我家实在是人多,若,若是……”说着他脸开始发红,“若是每月能有三五两银子……我家……我可举家搬到贵村或者邻近的镇上,若是……若是太低,还需要我家夫人、弟妹、小妹做绣活养家,曲某实在是要辜负二位的好意了……”
虽然搬远了也能接绣活,但大半日的路程到底没在县城中方便。
他们家又老的老小的小,女眷多,男丁少,他和他弟弟不算手无缚鸡之力,也差不太多,带全家去一个陌生的村镇,是有安危风险的。
宝峰县就还不错,至少日夜能看到城内巡逻的差役,一路逃难过来,他们几乎什么都听过见过了,有些惊弓之鸟,好不容易有了个安全的宅子住下,实在是不想再有变动了。
然而去年他们在城中过了一个冬天,也知道以他们如今的财力想让一家老小吃饱穿暖地过冬实在是困难。
去年弟弟家三岁的幼子就差点儿因为风寒病去了。
一直让弟弟养家,身为长兄,他心中有愧,他也学着写了话本子,奈何他一肚子圣贤书,写的实在没人爱看,书铺不收。
先前他也到城中的书院去应聘过,人家不缺人。
找记账的活,不是本地人对方不信任。
代写书信倒是能干,奈何干这个的人太多。
大虞倒是准许他们参加科考。
只是要在大虞落籍满三年,无劣迹有担保才行,况且远水解不了近渴,天越来越冷了,他实在是等不及了。
他也知道如今这状况,沈青越和姜竹给他的条件应当是现下他能找到最好的了……
不想沈青越听完他说的,沉默了一会儿问他:“你弟弟……是叫曲学甫吗?”
曲学博愣了愣,“啊?你认识舍弟?”
沈青越:“……”
果然啊!
难民。
写话本子的。
姓曲……
那不是池远舟家书坊合作的会做走马灯的话本先生吗?
他还给对方画过封面呢!
沈青越:“我读过他的话本子。”
曲学博的脸瞬间变得更红了。
姜竹迷茫地看沈青越。
沈青越轻咳一声,低声道:“就是小姐绣楼掀帘子那本。”
姜竹恍然大悟,啊,那本啊!
沈青越还是因为给那本话本子画封面,才想到要做竹帘呢。
不过那个话本先生后来写的两本吧……
姜竹脸也有点儿升温。
三个大人齐齐喝茶。
大脑忍不住回忆话本子的内容,又齐齐再喝茶。
尴尬。
只有曲学博的女儿茫然地吃着点心看他们。
沉默中,沈青越道:“没想到曲先生竟然是你弟弟,咳,你……你确实写不了那个。”
曲学博:“……”
姜竹:“我们也说说书院的情况吧。”
沈青越:“嗯,好呀,院长说,我补充。”
姜竹:“一个月五两没问题,我们书院现在的先生也是一个月五两银子,我们村还有一间旧房子,不过得修,你们想在镇上租房子也行,山阳镇走到我们村走路用不了一个时辰。你家和你弟弟家的小孩也可以到书院来念书,男孩女孩都可以,不收束脩,我们还有个编竹帘的作坊,如果不合适,你家女眷可以在镇上找些绣活,来县城也行,我家有车,我们不用时可以借给你用。”
沈青越:“在书院当先生,村里会愿意接受你落籍,不过若你们想落到县城内,就得再攒攒银子想办法,村里那个房子挺破的,夏天还好,冬天得下功夫修才能住人,如果你们不介意条件差点儿也不是不能住……”
就从曲学甫写的那些话本子推断,他们家从前应该挺有钱的。
吃喝用度,没见过应该都写不出来。
沈青越:“我建议你们先到镇上租个宅子住上,等确定要不要在村里定居,再考虑修房子或者盖房子。”
曲学博点头,“如此甚好,甚好。”
姜竹:“村里有菜地,你们想自己种或者在村里买都行,应该比在县城便宜些。”
沈青越:“嗯,村里猎户也多,入了秋买肉也方便,平时隔壁村也有屠户,从镇上到我们村路上会经过,你们要是没什么粮食,在村里买也比在县城便宜,柴也便宜,我们开荒的柴可以送你们一些,之后你们也可以自己上山砍柴。”
曲学博听得更加心动了。
吃用都便宜,镇上或者村里租房子肯定也比县城便宜。
这样他每个月能赚五两,加上他弟弟写话本子赚的,攒一阵子,兴许就能买得起宅子安家落户了。
曲学博也没再多犹豫,先送孩子回家,和家里说了一声,再和他们一起去衙门问问他去姜家村当先生,户籍的事该怎么处理。
第155章 书院
教书是可以把户籍暂时落到书院的, 只要书院愿意接收担保就行。
但冷不丁的多出个书院,把县衙的文吏都搞蒙了。
文教是大事, 他们县什么时候突然多了个书院?他们怎么一点儿消息都不知道?
要不是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