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3


什么呢?给我看看?”

姜竹:“……”

沈青越:“银票。”

姜竹扭头看他。

姜四山:“胡扯,银票还不好好放好?”

沈青越淡定地问:“这是从哪儿弄的蘑菇?”

“嗯?”姜四山瞬时心虚,想往后挪挪,偏偏两手捧着蘑菇,还不好动,“这不是早上才摘的,咳……”

沈青越:“这阵子的蘑菇应该好吃吧?”

姜四山:“呵呵……”

沈青越:“要不然咱们做点儿蘑菇酱吃吧?配点儿肉,做肉酱,四伯母会吗?”

姜四山:“会!怎么不会?要不然,做点儿?”

沈青越:“好存吗?”

姜四山:“多放点儿油,大半年都坏不了!”

沈青越:“那做啊!吃不吃?”

姜竹:“嗯。”

姜四山嘿嘿笑了,“行,等着吃吧!蘑菇我就直接在山上拿了啊!”

沈青越:“好呀。”

他们乐呵呵又聊了几句,姜四山溜达着回家送蘑菇了。

送完蘑菇他还得继续上山看着野菜、笋和蘑菇呢,只让姜望南爹娘看秤他不放心。

沈青越和姜竹则溜溜达达回山上继续收拾前院了。

他们俩一路竟然没松开手,就这么你捏我一下,我捏你一下,边闹边走,一直牵着手进了家门。

第137章 开工

一天六十文的工钱诱惑还是挺大的。

加上姜竹, 他们一共四个半篾匠,勉强算五个, 姜竹现在不去镇上赶集买卖东西了,但是草市和山里的集市他还得去,集市前后,还要去采购进山的东西,出来也要往码头送药,还要分拣山货。

另外山下开荒、建仓库, 他时不时也要下山去帮帮忙。

不能专职做篾匠,所以只能算四个半。

另外四人,两个四十多岁,一个五十多, 还有一个六十的。

真正的篾匠其实就一个,还是刘家村的那个老头, 他们村的三个只是会, 从前没怎么专门做过这个, 效率算不上太高, 谈工钱时候, 他们也没多要。

刘家村的老头一天是八十文, 他们村里三个, 都是一天七十文。

考虑到他们破篾的速度可能不是太快, 也不想给他们太大压力, 编竹帘的一共雇了十二个人, 都是会编竹席或者草席子的, 平均年龄三十出头,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

彩线一部分是买的,一部分是沈青越自己染的。

自己染色一来能便宜些, 二来他可以调多点儿颜色,尽可能颜色过渡自然些。

不过颜色多,工序就复杂,他们分工也够细,十二个人,就十二道工序,每个人记忆压力不大,最后一个人主要比着前面做好的,检查哪儿编跑形了,然后拿着竹片把跑形的线绳推一推调一调,都弄好了,再把席子放到一起,专门打磨边。

另外加上砍竹子的姜齐,下午过来,灵活机动有什么干什么的姜松,他们小作坊的人员就这么确定下来了。

虽然没雇年轻姑娘,不过他们外包给村里姑娘们打络子的活儿。

上面编花,下面挂流苏。

沈青越就一个要求:“上下颜色一致,络子越像鹤越好。”

其他的花形也可以挂,如果谁编出来鹤形了,他单独给一两银子设计费,以后她教会别人,别人编同样的鹤形络子,只要卖给他们用,每收一个依旧单独给她一文钱的设计费。

为了那一两银子和未来的每个多一文钱,村里的姑娘没事就开始琢磨。

不过她们暂时还不能全天琢磨,明前茶虽贵,但过了清明节茶也还能再采一个月呢,最近她们还是天天上茶园子去采茶,采完回来了,才凑到一起识字学习、商量怎么打络子。

村里的姑娘们的身价一下水涨船高。

本来采茶就赚钱,手快的姑娘,一天能赚上百文,手慢些,也能有大几十文,现在又多了个打络子。

打络子的绳线是姜竹和沈青越给的,编一个给五文钱。

手快的姑娘从茶园回来到天黑前,能编两个到三个,要是全天都干这个,说不定一天不比上山编竹帘赚得少呢,连村里不大的小女孩儿没事都拿着点儿线编着玩。

不过青壮们有空的都忙着开荒,姜竹还说从今年开始算,每天工钱提十文钱,这个月底也会把正月、二月的都算上,一下能多不少钱,白捡的一样,大伙儿还挺高兴的。

山上正式开工前,先所有人一起帮姜竹和沈青越把前院的东西搬了搬。

好搬的小件他们已经自己收拾好了,只剩下些太沉或太大不好搬的。

桌椅之类的,他们也没全搬走,都贴着墙放好了,兴许干活儿时候能用得着。

沈青越的工作桌也被他们挪到他房间去了,对着后院窗户放,同样能边欣赏山景边画画。

冬天才画好的屏风也跟着被搬进房间,四下看了看,沈青越把它摆到床前,算是给床和其他位置做了个隐私隔挡。

现在山上人多,难免有人找他会往房间来,还是挡一挡。

家里前院客厅最大,先前东西摆在客厅沈青越还没感觉,现在都挪到他房间,他才突然发现,原来他已经有三套茶具,还有不成套的茶杯好几个,笔、纸也好些,放到一起,把一直闲置的小榻都要堆满了。

沈青越:“有空咱们做个架子吧?做些格子,一部分放书,一部分放纸。”

姜竹:“行。”

他也觉得有些满了。

他把沈青越房间暂时用不着的东西都挪他房间去了,琢磨着往哪儿给他放个架子好。

开工第一天,收拾完了院子,每个人的“工位”——沈青越现教的新鲜词——也安排好了。

第二天,他们又一起进林子砍竹子。

专门雇来砍竹子的,就是姜竹六堂哥姜齐,姜齐对姜竹家山和竹林也熟,姜竹随便教一教他就能认出新竹子老竹子,人也年轻有力气。

姜竹没给他具体安排每天必须砍多少竹子,只要供得上用就行,他哪天有事,提前把竹子砍出来就能去忙自己的。

另外逢年过节他们也是放假的,不过这时代没有带薪假期那一说,沈青越也没提,只默默想着过节时候给大家发点儿福利算了,一步步来。

他们砍了一天竹子,第三天开始,进入竹编工作。

篾匠们开始破篾做篾条,其他人拿着先前姜竹准备好的篾条跟着姜竹和沈青越学怎么编。

演示是姜竹来,但每个人负责哪儿,怎么看图案,是沈青越来教。

他们现成用绳子编出图案的样品竹帘就一个,更早一版是图案拼的,沈青越还往上面画了些细节,都放到房间给她们当参考了。

不过就这么比着编,适应到上手,也用了将近三天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