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1


他是要去的。

何况马五说他已经写信回去请大夫来了。

“抱歉。”说完沈青越自己也后悔了,心想,他是什么离开孩子就焦虑到不能活的神经质妈妈吗?

他也不是被姜竹扔下的弃婴。

沈青越整理了下情绪,朝姜竹笑了笑,放松了声音道:“行了,去吧,不就三四天吗?操心点儿你自己的事,别管我,我是三天就能把自己折腾死吗?先前你去清潭寺那边就不该叫你天天回来。”

他拍拍姜竹:“行了,收拾吧,我去睡觉了。”

“嗯……”

姜竹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做了早饭才走,没到中午姜家业就拎着饭菜背着小包袱上山了。

“沈先生,小叔说叫我到山上和你住两天。”

沈青越好气又好笑:“在你小叔眼里,我就是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废物。”

姜家业看看他瘫坐在躺椅上那没骨头似的姿势,心想,这还真不能怪他小叔操心。

可能生怕他们俩饿死在山上,姜竹还叫大嫂给做了一罐儿肉酱。

为了耐放,这回的饼做得也比较干。

姜家业会煮汤,在沈青越纯理论指导下,他们俩煮了鸡蛋汤,姜家业还学着他娘往里面弄了点儿面疙瘩,唯一的缺点就是调料放得有点儿乱,酱放多了,汤有点儿黑。

沈青越:“没毒吧?”

姜家业:“没有!我在家也做饭的。”

沈青越尝了尝,嗯,味道确实还行:“比你小叔有天赋。”

他们俩还没吃完呢,姜望南上来了,他过来装点儿笋干,顺便给沈青越带了点儿包子和打包的一只荷叶鸡。

沈青越:“姜竹让你送的?”

姜望南:“早上遇见了。”

沈青越对姜家业道:“你看你小叔干的好事,这下全村都知道我是个吃不上饭的废物了。”

姜家业哈哈大笑。

不用这次,上次他小叔天天从清潭寺那边回来大家就知道了。

姜竹不在,沈青越也不好意思奴役一个小孩洗衣服,将昨天换下的扔进竹篮子,拎着去溪边压石头冲洗。

多亏还有水流湍急的自动洗衣溪,不然他可怎么办。

“这水冬天会冻住吗?”

“不知道呀。”姜家业跟在他旁边,拿个弹弓四处乱打着玩儿。

沈青越也不知道要洗多长时间,干脆找个干点儿的石头坐下等。

反正他也没什么事,可以坐下发一小时的呆,“赵先生教你们唱什么歌了?”

“思乡曲!”

“……”沈青越叹气:“就没个欢乐点儿的吗?”

“牧笛歌。”

“行,就这个,唱来听听。”

“好嘞!”姜家业扯着嘹亮的小嗓子开始嚎。

山道上,姜竹骑着酱酱闷头走,还在想着家里。

他觉得沈青越好像有点儿不高兴。

从马五找他之后就不高兴。

姜竹有一点儿后悔了,在想他是不是应该先和沈青越商量商量再答应。

姜竹握了握缰绳,还是没掉头回去。

为了这次出来,江宏明他们特意借了骡子和驴,他们族长和里正都把家里的骡子和驴都借出来了,他不能说走就走。

姜竹皱了皱眉:“咱们走快点儿吧?”

“嗯?行。”

四人加速赶路。

跑到下午到了第一个村子,为了早点儿回去,姜竹加快了语速。

江宏明三人很诧异地看他,村子里都说姜竹不爱说话,这不是挺能说的吗?

听上去还挺有气势的。

而且,他还不和耳背的老头老太太说,发现对方听不清,就大声问“你家有年轻人吗”。

他语气有点儿着急,整个一副我急着走,我不废话,说明白我就要马上走的架势,搞得别人也跟着他急起来,回家拿药的,出门喊人的,脚步都比平时快。

江宏明和两个小弟面面相觑。

但别人真拿了药材来,他们还有点儿乱。

种类太杂了,常见的没问题,不认识的才学过,他们也不是哪个都能对上号。

还是姜竹拿出了马五给他的药价参考单,按着顺序一个一个念,念到哪个先收哪个,才把混乱给摆平了。

“你这列的是什么价呀?”村民好奇地看他手上的纸。

姜竹:“镇上和县里药铺收药的价钱。”

他把纸递给对方看。

但这些几乎一年都不进一次县城,就过年才上镇上一两次的山民更不认识字。

他递过来,对方也看不懂。

姜竹:“我给你们念也行,茯苓,镇上一斤十五文,县城一斤十六文,按高的收,价不一样都按高的收,不要坏的。”

村民们互相对对视线,点点头。

有时候有货郎进山顺便收药草和山货,都会压个一两文。

托认识的人带出去卖,人家也要赚钱,给不了高价。

今年他们卖茯苓是十三、十四文,姜竹给的价格还不错。

“小伙子,你家是开药馆的吗?”

姜竹:“不是,我也是替别人收的。”

村民:“那你这样收不怕亏啊。”

姜竹:“我替外面来的船商收,他说能按县里的价收,超了就不收了。我收多少他再给我算钱。你们别给我假药、坏的、烂的就行,我要亏了以后就不干了。”

村民听乐了。

有个老头笑道:“你这娃娃倒是有意思。”

能按县里的价收,那肯定是让他压压价给自己留点儿利啊,他倒好,就真按着单子收呢。

他们不识字,也不知道真假,不过山里收药大概什么价他们有数,姜竹也不像在说假话。

“放心称吧,都是好的。”

姜竹不,他要都翻翻看看。

马五说的一点他很认同。

既然是药,就不能马虎了。

竹篮子,竹扇子,质量差点儿顶多是坏快点儿,不耐用,但药不行。

药坏了,吃药的人可能就治不好病了。

姜竹找了个木板,要了块儿炭,在木板上记谁家多少药材多少钱。

他识字也不算太多,干脆不写名字,也像沈青越当初给村里人发纸条那样,找了一堆树叶,在上面写上编号,多少钱。

这样一会儿不会乱。

等算完装好药,姜竹给他们算了个总账,把银子给他们自己推举出来的人,让对方自己绞银子给村民分。

等对完账,分完钱,姜竹要把那块儿木板带走,好回去留底。

“你们以后药多就到姜家村找我们,我们过来收不了多少,你们自己能多带点儿。”

“姜家村?”

“就是山阳镇那个姜家村,伏蟒山最南边。”

有人不知道,也有人大概知道了,问了问他们从村里出去,顺着山路怎么走。

中间有段儿纯荒地,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