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6


点儿,姜竹好不容易养起来点儿肉也没了。

平稳地收了麦子入了库,一直提着的心终于是落下了,各家都准备好好吃顿面。

吕香梅原本是想让姜竹叫沈青越下山吃的,不过村里还有好多人家在晒麦子,一扬麦子到处是尘土。

沈青越的状况这几天都不适合下山。

吕香梅干脆擀好了面装篮子里叫姜竹提到山上煮, 再给他装上一大碗的炖肉。

来借酱的梁玉兰见她装篮子,稀奇道:“沈先生不下来吗?”

“说是不能见这么大尘土。”

梁玉兰啧一声,不能见尘土,那还真得住山上, 没人,土少, 要么就得住城里, 心想大户人家少爷就是娇气。

她回了家, 跟婆婆说了声, 给姜竹装了几个白面馒头。

姜竹和大伯家亲, 今年照旧只在姜大山家田里帮忙了。

不过夏收忙, 都要用牲口, 姜树一直用的驴车都得先还给他姐和姐夫用, 姜大山家里有驴, 姜竹的骡子和车借给他们家用了。

运麦子、拉碾子, 骡子都没少出力气, 壮年的骡子比驴可有劲儿,今年他们家挺省劲儿,都没喊俩姑爷回来帮忙。

姜竹不要钱, 饭也是在大伯家吃的,新磨了麦子怎么也该请他吃顿饭。

姜四山还盘算着等姜竹在老大家吃完面,明天再叫到他们家吃。

然而沈青越不下山,姜竹就得拎着饭菜上山吃,那沈先生不会做饭,一个人在山上得饿死。

一合计,得,面也省了。

请他俩吃馒头吧。

再给姜竹装一袋麦子。

姜竹家有石磨,都不用在村里挤了。

至于肉……

姜四山还酱酱时候理直气壮表示,肉他就不买了。

他得攒钱给大孙子念书呢。

反正姜竹比他家有钱,自己还会打猎,想吃猪肉能去买,想吃野味能自己猎,最近村子里好几家杀猪的,买肉都不用往远处跑,想吃什么他可以替姜竹跑个腿。

姜竹和大伯一家恍恍惚惚。

能从他们家拿到六个白面馒头,还给一麻袋麦子,这已经算铁公鸡掉毛的稀罕事了,完全超出了他们对姜四山一家的认知。

姜竹啃着馒头和沈青越说。

一咬开,竟然还有糖馅儿,他更震惊了。

沈青越给他递茶,心想,不用干活儿人都活泼了。

这几天割麦子、晒麦子,姜竹每天回山上累得吃饭都不吭声,一句话没有,埋头苦吃,洗澡时候靠在浴桶里泡着泡着就睡着了。

“改天去镇上吃顿好的给你改善下伙食。”

“嗯。”姜竹风卷残云吃了俩馒头,跑去煮面了。

天热时候他们喜欢吃过凉水的面。

山泉水冰一下,煮好的面韧性更足,淋上酱汁,有肉,再加上一份儿凉拌菜,姜竹一口气吃了两碗面。

沈青越看得叹为观止。

那俩馒头跟没吃似的。

他忍不住又重复一遍:“改天去吃点儿好的,再买点儿醋……”

就姜竹这个一碗凉面三勺醋的吃法,那罐子醋肯定坚持不了太久。

天气热起来,本地人也纷纷用上扇子。

姜家村的竹编扇子,还有沈青越画的纸扇子,在县里迅速流行起来。

到第三章 画出来,《长腿鸟》已经在草市家喻户晓。

还有书院的学生翘课跑来买。

这一次的长腿鸟智斗大蛇,和蛇玩了捉迷藏成功逃掉,看到了一片大泽。

依旧是十页的内容,沈青越紧赶慢赶画出来十套,这回为了方便,他们也没糊灯笼,直接把扇子连成一排挂起来当展示,占了一套。

兴许是夏收完了,今年收成又不错,家长给零花钱变大方了,也可能是端午时候小孩们卖艾草赚了私房钱,今天来买扇子的小孩特别多。

沈青越找了一圈儿,没看见刘三,直接宣布扇子限购,一人最多买三把。

“三把?!”揣了钱想买整套的有钱人瞬间人就不好了。

而排在后面生怕买不到的小孩们高声欢呼。

沈青越:“要不然你等等,到中午没卖完,你想买几把都可以挑。”

为了让姜竹好好歇一歇,他们今天就带了点儿扇子和放在姜竹大伯家的库存竹编、干菜,卖扇子都是沈青越来营业。

沈先生没小姜师傅那种扫一眼就能看清谁先伸手谁先掏钱的本事,想买扇子先排队,队伍乱一点儿他就暂停不卖。

一群小孩儿嚷了半个多小时,总算排好了队,整齐地叫姜竹叹为观止。

排在前面的眼花缭乱挑扇子,排在队尾的已经盯着旁边儿的小摊子开始流口水了。

这些卖点心、卖小吃的小贩儿们也算有经验了,瞧见姜竹和沈青越,搬着摊子就跟来了。

为了能占个好位置,还有人拿点心和姜家村的村民商量换个位置。

排队的小孩们也是好纠结。

攒了半个月,一共十五个铜钱,买了吃的买不了扇子,买了扇子买不了吃的,他们好难啊!

刘三下了船紧赶慢赶往草市跑,到了一瞧,得,扇子加一起都不够一套了,他还买个什么?!

一犹豫,又两把扇子没了。

排排队,轮到他一把不剩了。

刘三绕到他们摊子后面唉声叹气:“兄弟,你这就不厚道了。”

沈青越:“谁让你不赶早?”

他倒是想啊!

“我这可是才下了船,你瞧瞧,我这衣服都没来及换呢。”

沈青越:“刘老板回家了?”

刘三笑:“端午自然是要回去一趟的。”

沈青越:“没少赚吧?”

刘三笑容一僵,尴尬地直笑。

确实没少赚。

不说这纸扇子,就是那些竹编扇子他卖得也挺好。

应城离都城近,早就开始以银代税了,并不像镇南郡这么缺钱,那些扇子弄回家,贩给县里的货郎五文钱一把,在他把兄弟的杂货铺里零卖六文钱一把,比他们本地的便宜的扇子卖得还快,早知道他就不跟其他人分货了。

纸扇子利润就更高了。

批给城里的书画铺,不成套的三十文一把,成套的五百文一套,他嫌价低,还没出手,赶着过来买新的,叫他兄弟继续和那书画铺再抻一抻价。

再加上那些干货、皮子和茶叶,这一趟赚得还不错。

原本他还觉得他本钱少门路低,路上虽有关系不愁安危,但弄不到几张茶引子,天天在水上这么漂着不值当的,这趟一算,倒卖山货虽然利薄,但也不是不能干。

若是能让沈青越稳定给他供画,他的利润就稳住了。

想到这儿,他也不跟沈青越装穷了。

倒是希望沈青越能觉得他背景够硬,愿意把画全卖给他。

“咱们也是老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