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1


不如先从咱们自家来,扩大养鸡规模,养上百十只鸡,给乡亲们打个样,收益好了,来年多得是人效仿。”

世人都不傻,关系到自身的时候,大都能把帐算明白。

而且再过上半年,一切又会不同,在愈发了解这个世界,愈发了解这个世界的科举之后,沈八郎对今年秋天的乡试可谓是十拿九稳。

沈夏皱了皱眉头,这样一来,自家这生意又得推迟上大半年才能扩展到山县之外了,先前的卤肉生意之所以一直缩在山县,一是因为担心出了山县人生地不熟,八叔和书院何先生的名头没那么好用,恐被欺压,一是原材料不够,山县的肉价都因为她们家涨了两文钱。

但现在八叔已是秀才,还是头名,年纪轻轻,考中举人不过是时间问题,她们家也算是有了让人不敢惹的资本,所以她原本计划半年内把生意做出山县的。

沈夏静静看着八叔,这位堪称学神的秀才公,除了她刚觉醒前世记忆的那段时间外,八叔身上时时刻刻都散发着咸鱼的气质,比如现在。

她承认八叔的安排有道理,但这也不能否认八叔又……又又在试图省事躲懒了。

“八叔。”沈夏语重心长,恨铁不成钢,“咱家卤肉生意的扩张计划可以稍微往后拖一拖,但乡试可没办法往后拖,再有三个月就是乡试了,您倒是学起来!”

卷起来呀,八叔!

不说头悬梁锥刺股,朝六晚十总是要的。

虽说不指望八叔一次考中,把这一次乡试当作模拟考来用,但模拟考也得好好备考吧。

可八叔呢,盖房子,八叔主动画设计图纸,地里的农活,八叔时不时就跑过去帮忙,明明过往那么多年,八叔都没下过地,还跟着大伯、爹和四叔去县里头送货……

该学的不学,不该干的全干。

沈夏越发不对今年的乡试抱希望了,本来她心里还想着万一呢,八叔毕竟是易州院试的头名,虽然整个河北道共有一府一十九州,易州只是其中不甚起眼的一个小州,而乡试的录取人数又只有十数位,即便是平均下来,也要有一半的州落空,但万一就走了狗屎运呢。

这下好了,沈夏对狗屎运都不抱希望了。

第65章

没人觉得沈八郎这次能考中,不管是家里人,还是书院的先生,还是这几个月热衷于从沈八郎处借书沾文气的同窗师弟们,对此都不抱希望。

就连向来对大弟子信心满满的何先生,这次也只当八郎是去历练一番的,大弟子毕竟还年轻,又向来运气不好。

但沈八郎这次偏偏还就中了,以头名解元的名次中举,成为河北道历史上第七位解元,也是第一位出身庶族的解元。

“幺……幺弟,你中了!”

沈四郎再三确认后,才从人群里挤出来,榜上不光有幺弟的名字,还有幺弟的籍贯和年龄,千真万确,不可能弄错。

托夏丫头的福,他现在也识得百十字了,对幺弟的名字和籍贯更是了熟于心。

沈八郎松了口气,考中就好,是解元就好,他可是半分都没有藏拙,为的便是能在此次乡试中一鸣惊人,如此才不辜负老师多年偏爱和教导。

他既不准备入仕途,乡试便是他最后一场考试了,拿个头名才能让书院和老师的名气更盛。

虽然此方世界和上个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魏朝科举考的亦是儒家经典,只是大魏少了许多先人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少了许多后人对圣人言的解读和延展,如果把大魏和大清放到同一个时间线上,那两者之间隔了至少千年。

在大魏之前,没有科举考试,而大多数的世家传到大魏都没有断代,朝堂中的绝大多数官员都出自世家,各家敝帚自珍,书籍并不互通,越是有底蕴的世家,藏书便越多。

科举考试的出现,虽然为朝堂撕开了一道口子,但庶族求学艰难,能读到的书籍也只是在市面上流通的那些,考学自然要比出身世家和寒门的学生更难。

而他的优势也在于此,大清早就没有世家了,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年间乱象,已然把世族葬送,到大宋时,读书的风气已经从上延展到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幻想,而他做皇子时,经书史籍都是当代大儒所授,那一世看过书更是不胜枚举。

所以哪里是他在考试,是千年积累下的书籍和文化在考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在考试,哪怕他的学识远不及曾经他点名录中的状元们,但到了这个世界,无疑是在欺负‘老祖宗’。

沈四郎手舞足蹈,沈八郎面带微笑,在喧喧嚷嚷的人群里并不引人注意,直到——

“恭喜沈兄,高中解元!”来自易州的考生拱手道贺,“科举考试开了近二十年,终于轮到我们易州夺魁了。”

众人齐齐看过去,解元身着青衫,腰间坠饰材质平平,用来束发的头冠虽是帛巾而非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平巾,但也质地一般,半点珠饰都没有。

易州——沈氏?没听说过,莫不是落魄多年的寒门。

一片私语声中,来自易州的考生轻声跟周围人解释着:“不是寒门,是庶族,祖辈都种田的……不不不,不是耕读,祖祖辈辈都不认字。”

有人笑,有人皱眉,有人看热闹不嫌事大,整个河北道的考生竟被一庶民压在头上,清河崔氏刚在婚事上给皇室闹了个没脸,转头就在自己的地方被庶族压了一头。

啧啧啧,这可真是热闹。

热闹一直延续倒鹿鸣宴上,主考官询问解元是否打算参加明年的会试,沈八郎直言不讳道出自己的打算:“学生平生只愿做一教书先生,无心仕途,此次回乡后,便安心教书。”

看崔氏热闹的其他举子:“……”

无心仕途考什么科举,硬生生压了他们一头。

远到而来做主考官的礼部侍郎也无语,他头一回做主考官,沈凌云的卷子,尤其是最后的策论,他是反反复复看过了,才下定决心将一庶族定为解元。

而放榜第一日,便有不下十人找到他要求观看沈凌云的试卷,这些人有的跟他沾亲带故,有的虽无功名在身,可名声极盛,他能怎么办。

所以放榜的当天晚上,他就让人把沈凌云的试卷贴了出去,好在这份试卷的质量够高,足以压下所有的争议。

没有根基的庶民,对儒家经典理解如此透彻,许多观点甚至让他耳目一新,会读书,最后那一篇策论也写得极好,看得出是个能办事的。

大魏开了十多年的科举,陛下要等的不就是这样的人吗,他敢肯定,沈凌云只要肯入仕途,出现在陛下面前,就一定会得到重用,平步青云也不在话下。

可这位现在又信誓旦旦说自个儿L不入仕途,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