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2


!”

李世民:“……”

李承乾跑到千福院,杜荷、苏琛都来了,就连杜构也在,正在逗阿牧和阿白阿毛玩,见到李承乾来了,杜荷和苏琛嘻嘻哈哈行礼:“见过恒山亲王。”

李承乾拱着小手团团回礼:“见过杜郎君和苏郎君。”

嘿嘿嘿!三人相视傻乐。

杜构:“……”

杜构把几个盒子递给李承乾:“这是我们给你的贺礼。”

“都是我们用自己的零花钱给你买的,跟家里没关系哦。”杜荷跳起来说。这是他第一次用自己的钱给朋友买礼物,所以特别兴奋。

李承乾也很高兴:“当亲王真好,这就开始收礼物啦!”

杜构:“……”

他问李承乾:“你封了亲王,王爷和王妃是不是要宴请宾客啊?”

李承乾摇摇头:“不知道。阿娘没说要办,但阿耶可能想办。”

要不怎么炫耀呢?

杜荷和苏琛想了想,认同地点头。

曾几何时,李世民在他们心中还是英明神武不可侵犯的战神,现在形象已经摇摇欲坠了。

杜荷说了句大实话:“王爷想办也没办法,最后还得听王妃的。”

李承乾:“唉!”

杜荷:“唉!”

就连苏琛和杜构也有点怏怏,他们都希望王府办宴会。宴会多好玩啊!而且他们的朋友被封了亲王,这多威风啊!

李承乾嘿嘿一笑:“我们去参加别的宴会吧。”

众人:“?”

李承乾带着他们出府,坐着马车到了西市一处茶肆。

杜构奇道:“你居然知道这里?”

这家茶肆在长安颇有名气,因为环境不错、茶点美味,且价格不高,很受普通百姓和家境贫寒的读书人喜爱。杜构听同窗提起过,但并不曾亲自来过,而以李承乾的年纪,本不该对茶肆感兴趣才是。

“你来这里做什么?”杜构问李承乾。

李承乾神神秘秘地卖关子:“等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李承乾带人踏进茶肆,直接报了一个人的名字,掌柜领他们到了一楼一个大包厢前敲门,门“吱呀”一声打开,里面的热闹便传了来出来。

开门的人见到李承乾,眼睛顿时就是一亮:“咱们的大功臣来了!”

说着就请他们进去,杜构三人跟着李承乾进去,一眼就看见其中一个白胡子老头,不是欧阳询还能是谁?

杜构脸一下子就涨红了,大唐读书人谁不知道欧阳询?很多人都是跟着欧阳询的字帖学写字的。

再看其他人,虽然不如欧阳询名气大,但个个气度不凡,一瞧便知是饱读诗书之辈。

李承乾拉着他们坐下,笑嘻嘻道:“今天报社团建,庆祝《长安日报》顺利发刊。”

杜构:哦哦,原来是报社的编辑们,难怪欧阳询会在。难怪所有人都长着副很有才华的脸,可不是么,这可都是圣上从进士中挑选出来的人才!

几人向编辑们问好,编辑们也回礼,分别落座后,欧阳询疑惑道:“团建是何意?”

“团建就是团建吖,我们一起出来玩儿就是团建。”李承乾也不知该怎么解释,叫系统查了一下后照本宣科道,“团建就是团队建设的缩写,通过吃饭、游玩,让团队里的人更好地交流,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默契。”

“恒山王说得是,咱们这就是团建,可不是不务正业!”一个年轻些的编辑大笑着说。

说是年轻,也有三十来岁了,四十少进士,能中进士的人没有很年轻的。这里除了李承乾几个小的,最年轻的就是这位三十来岁的编辑,年纪最大的欧阳询已经六十多岁,将近七十了。

“本来就是,你们不是要明查暗访,听听百姓对报纸哒看法吗?这是很重要的工作,当然不是不务正业。”李承乾一本正经地说。

“是是是,恒山王说得是!”

李承乾:“……”虽然被赞同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怪怪的。

李承乾挠挠头,又给他们介绍杜荷等人:“杜构和杜荷是杜如晦伯父的儿子,苏琛是苏勖伯父的侄子。我们都是好朋友们,一起过来玩哒!”

李承乾带人来当然没问题,编辑们对杜荷几人表示热烈欢迎,并积极询问他们对报纸的看法。

杜荷几人做为李承乾的小伙伴,人手都有一份报纸,还真能说出点东西来,他们站在读者立场,且还是读过一点书,但文化水平不太高的群体,有很多看法和编辑们不一样。编辑们与他们交谈,和平时团队之内的沟通很不一样,不一会儿就聊得热火朝天。

欧阳询招呼李承乾:“王爷用些点心吧,他家的点心极好的。”

李承乾尝了一块,果真滋味很好,只比五芳斋的绿豆饼差一点点,他又重新高兴起来,晃荡着小脚丫问:“欧阳阿翁,你们明查暗访到什么啦?”

说到这个,在场所有编辑的脸都亮了。

第一期《长安日报》今天上午正式发售,不到一个时辰全部售光。经过一下午的传播发酵,现在群众反馈基本出来了。

总体就一个字:好!

一开始大家只是为了皇上题词和欧阳询的墨宝买报纸。但真的拿到手,就被上面的各种新闻吸引了。

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印刷术,其他新闻也很吸引人。

第一批买报纸的大多读过书,要么自己或亲人在朝中为官,要么日后准备参加科举,或者是家里做生意的富户。

这些人都是要时刻关注大唐和朝廷动向的,平时想打探点消息费老鼻子劲儿了,如今有报纸这么一个现成渠道,当然要买!

普通百姓买到报纸的不多,但显然也很感兴趣。这年头百姓没什么消遣,像后来大火的说书、唱戏都还没出现,报纸一出自然风靡。根据编辑们观察,这间茶肆今日客人多了许多,很多都是来听读书人讨论报纸上的新闻的,街头巷尾也都在议论报纸。

欧阳询老脸放光:“我们放出包月的消息,只今日一下午就有五百人预订,明日说不得能卖出两千份!”

欧阳询做为总编辑,主管报社一应事宜,压力也很大的。

担心报纸销量不好,担心报社赔钱。虽然有李渊兜底,赔钱也是李渊赔钱。但欧阳询宁愿赔他自己的钱,替皇帝败家,这压力多大呀。

如今报纸初试成功,欧阳询是松了口气。其他编辑也差不多,他们都是进士出身的饱学之士,一开始并不愿意放弃其他部门的好差事陪李承乾胡闹,只是圣上有命不得不从罢了。

本来只想着陪李承乾闹这一场,好歹让圣上知道他们尽心尽力,也能留个好印象。没想到报纸竟真的成了,还大有可为的样子。

如果报纸做大做强,他们的名字是不是也能天下皆知?届时还怕没有前途吗?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