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6
们已经习惯了。
孟秋不太习惯。
上一次,以及上上次,她都是中途加入,还没感受到时间长,这次从头开始,听他们说四五年是常有的事,她惊呼:“这么久?”
“这还是一切顺利的情况呢!”
孟秋挠头,一架战机要研究四五年,那轰炸机、歼击机、运输机、侦察机,这么多种,能研究得完吗?
叶总师拍了拍孟秋的肩膀,笑眯眯道:“没关系,这不是还有你吗?”
孟秋:“!”
不要啊,每一种战机还要更新换代,感觉有生之年都研究不完!
培养人才刻不容缓!
年纪轻轻的孟秋同志对这点有了深深的体悟。
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眼下,还是只能他们这帮“老将”先干。
一边忙着这头,一边还得顾着那头,好在她明智,把两位师兄薅了过来帮她干活。
话说其他的师兄师姐们有没有空?自己没空的话,他们的学生也行啊!
往返两地之余,孟秋挨个给师兄师姐们写了封求援信——
师兄/师姐,江湖救急啊!
919所的成员+1,+1,再+1。
由此可见,哭穷是很有必要的,求援也是很有必要的。
隐形战机的项目慢慢来,安检工具却先一步……不,先好几步出来了。
又是一年春节,车站已经有了春运的雏形。这几年,南边大力发展,不少人去南边打工,要过年了,当然要回家了。
火车站人山人海,再加上大包小包的行李,偌大的火车站,竟然都没有下脚之地。
检票的队伍更是从车站里排到了外面。
一个男人排在队伍后面,戴着帽子围巾,只露出一双眼睛,身上裹着大棉袄,双手揣在袖子里,和其他乘客似乎没什么两样。
只是偶尔,他微微抬眼,观察四周,眼睛在穿着制服的公安身上划过,又低下头,像是什么也没看。
今天的队伍格外得慢,龟速前进,天气冷,乘客们又归乡心切,抱怨声四起。
“怎么回事啊?今天怎么这么慢?”
“就是,前面人到底在干什么?”
“能不能快点呀?再过半个小时,我的车就要到了……”
“挤什么?前面不动,又不是我不动,你着急,我不着急啊?”
因为心情烦躁,有人还吵了起来。春节期间,特地安排过来维持秩序的公安上前劝阻。
“行了,行了,大过年的……”
“公安同志,前面到底怎么回事啊?以前检票感觉没这么慢啊?”
“对对对,去年就不这样,今年忒慢了!”
公安同志道:“这次不一样,检票口安排了新机器。”
“什么机器啊?检查用的?有什么好检查的啊?这不是耽误时间吗?这么多人呢……”
公安同志没有多说,只是让他们排好队,把行李带好:“每个人都快一秒,队伍不就快了吗?吵有什么用?”
队伍慢慢前进,好半晌,到了那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男人。
只见检票人员的旁边还放着一个有点像门一样的东西,两个公安一左一右站在“门”边,提醒乘客:“从这里通过。”
边上有几个乘客被叫过去检查行李,男人揣在袖子里的手紧了紧。
检票人员已经检过他的票:“好了,进去吧。”
男人犹豫了一秒,后面人催道:“快点啊,走不走啊!”
男人走了过去,从“门”下通过的一瞬间,只听“滴滴滴”,一阵急促的、刺耳的警报声响起。
男人转身就跑,边上的公安一下子将其扑倒。男人还在挣扎,其他公安听到声音,立即赶了过来。
几名公安合力将人压制住,其他乘客不知所措。
“发生了什么?这是干什么?”
“不知道啊,突然就把人扑倒了……”
“不会是杀人犯吧?”
议论纷纷,还有人好奇,眼看那人已经被公安制服,上前两步,凑近了看,然后就看见其中一个公安从那人的行李里捧出一样东西。
炸弹?!
看热闹的、四周的其他乘客“唰唰”后退。
公安同志的脸色也变了,立即将人押送到小房间里。
经过审问,炸弹是这人自制的,他将炸弹带过来,就是为了报复社会,打算上了火车,在车厢内引爆。
这人的原话,上了车,其他人想逃都逃不掉。
这段时间,人流量多,一节车厢多少人?至少三四百人。
那样密集的空间,真要是让他在人群中间引爆炸弹,伤亡人数至少上百人。若是火车受到影响,一旦出事,伤亡更是不计其数。
想到那样的可能,公安一阵后怕,差一点就酿成特大事件了,幸好提前发现了!
这件事就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传十,十传百,后面的乘客再也不抱怨程序多,队伍慢了。
检查就检查,一定要检查!
谁知道还有没有神经病?万一再有人携带炸弹什么的,他们情愿慢点,也要命啊!
第135章 忙碌
这一年的春节,孟秋是在蜀中度过的,跟她一起的还有叶总师等人。
他们在蜀中的空气动力研究所,进行风洞试验。
风洞试验就是将飞行器或者其他东西放在风洞中,通过模拟各种复杂的飞行条件,研究气体流动对其的作用。
简单地来说,许多需要通过实际飞行测算的数据,可以通过风洞试验获得。
风洞试验有很多优点,第一条就是方便,外部条件可以人为地控制,需要的数据能够多次测算。
其次,安全可靠,试飞的危险性是很大的,即便是和平年代,也有飞行员在执行试飞任务时牺牲。
另外,相较于其他的空气动力研究,风洞试验的费用那可就太低廉了。
风洞试验的应用范围也很广,除了飞行器,汽车、导弹、火箭,在研发中,都能通过风洞试验来测算数据。
华国的第一个风洞实验室是六十年代建立的,就在蜀中空气动力研究所。
空气动力研究所的郭所长介绍:“目前,咱们所里已经有直通型微波风洞、反射型微波风洞等多个风洞实验室。”
叶总师是研究战机的,经常要进行风洞试验,郭所长和她常有来往。孟秋虽然不常来,但之前协助某个汽车厂研究发动机时,曾经与这边联系过,和郭所长算是笔友。
相互之间都不陌生,郭所长在她们面前也没必要装模作样。
他道:“我们这儿的微波风洞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都不一样。我们采用的事氢氧燃烧驱动方式,性能不比国外的差,造价上嘛,你们猜,就这一个风洞实验室要多少钱?”
孟秋和叶总师问:“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