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85


很好,不该落到这般下场!”

胤礽奇怪的看着曹宣:“你是在告诉孤,是你爹娘欺君罔上,犯错的是你爹娘,不是你表妹?”

虽然这也许有可能是事实,但曹宣对他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太不拿他当外人了?

想要救表妹他能理解,但也不能直接坑爹娘吧!

要知道欺君可是大罪,一个弄不好说不定要连累整个曹家,曹宣也不是小孩了,怎么会如此天真?

他若是真想救人,也该去找他爹娘求情,等御驾走了之后,悄悄将孙小姐送出去便是了,以曹家的本事,让一个姑娘换个地方改头换面的生活应该不难吧?

何至于冒着牵连全家的风险跑到他面前来哀求!

第134章

胤礽对曹家人的印象有些刻板的停留在曹寅的身上,觉得曹家人皆脑子活络,善于审时度势,甚至可以说有些“唯利是图”。

可眼前这曹宣,却是被养成了一派天真的性子,甚至还有点“恋爱脑”。

不对,他说过孙小姐从未曾应承过他,所以不能叫恋爱,应该是单方面的舔而已。

在这件事里,曹宣明显也是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其中的真相,却一心相信孙小姐,连自家爹娘都拿来坑,当是脑子过于简单了。

“可爹娘这么做也是为了讨皇上高兴,便是做错了,皇上应该也不会怪罪吧?”

胤礽都说的那般直白了了,曹宣依旧一派天真。

胤礽无语,甚至有点想翻白眼。

“行了,这是不该你来求孤,孤也插不上手,你退下吧。”

胤礽觉得跟曹宣解释许多也没用,他若要救人自会去救,犯不着拉上曹宣来拖后腿。

然而曹宣却根本不能理解胤礽此话的用意,只是一副备受打击的模样,用不敢置信的眼神看着胤礽,然后,哭着跑了。

胤礽:……

他以后再也不嫌弃曹寅想法太多了!

他并不反对曹宣想要救人,毕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情分,便无私情,也是表妹,自然是该救的。

但想救人就该拿出办法来,而不是就这么直愣愣的来求他这个相识还不到一日的太子。

若是换了曹寅来求他,就算他们之间有情分,亦会提前想好对策,拿出证据来,而不是空口白牙的就要他帮忙。

胤礽没有再理会曹宣,却还是吩咐了林抱节暗中去找敬事房的人知会一声,不要虐待孙姑娘。

林抱节时间敬事房总管太监顾问行的徒弟,敬事房的人自然会卖他一个面子的。

今日原本约好了要出去游玩,但被曹宣耽搁了,等胤礽收拾好出门的时候,已经是巳时了。

于成龙的孙子于准早就候在了园子外面,胤礽出来的时候,他正坐在石头上看书,哪管身边人流不断,却依旧心无旁骛的沉浸其中。

胤礽好奇的探头去看,却见于准看的是一本刑名的书籍,上面记载了南宋时期的一桩奇案,正是写到破案的关键之处。

于准看的入迷,竟然丝毫没有察觉到胤礽,一直到将那案子看完,他才叹了口气,一抬头,正对上胤礽的眼睛。

于准吓了一跳,差点仰头摔下去,幸好侍卫们眼疾手快将他给扶住了,才叫胤礽今日没有再失去一位“导游”。

“草民于准叩见太子殿下,”

于准被侍卫告知胤礽的身份后,便拜倒在地上,恭恭敬敬的行礼,“草民沉浸于书中,未曾主意道殿下驾到,请殿下责罚。”

满人喜欢喊“爷”,宫里的奴才一般会叫太子爷,出了门鄂伦岱他们就喊小爷,胤礽还是第一次被人称为殿下,倒是听着新鲜。

他一时玩心大起,故意学着以前电视剧里看过的王爷模样,端着架子说道:“恕尔无罪,平身吧。”

于准不觉有他,又恭敬的拜谢起身,鄂伦岱却是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小爷,您这是演的哪出啊,怎么跟着迂腐书生玩到一起去了,叫皇上瞧见,可要乐坏了。”

胤礽也觉得好笑:“难得有人喊我一声殿下,我还不能装装样子了?”

于准这才反应过来是自己的问题,脸颊微微涨红,拱手道:“太子恕罪,草民从未有幸得见过贵人,故而不知该如何自处,便学了书里的叫法。”

“好了好了,不必这么客气,咱们是微服出去,你跟着他们一样,喊我小爷便是,”

胤礽不再欺负老实人,“走吧,正好路上给我讲讲刚刚那让你沉迷的案子,我只看到后面的结论,没看到前面的因果。”

于准这人虽然看着呆呆的,但讲起案子来,却是条理清晰,虽算不上动听,却能叫人听得明白。

那案子是一桩未亡人替夫报仇的故事,女主角为了报仇将自己卖进了青楼,用三年时间叫杀害她丈夫的仇人妻离子散命丧黄泉,官府却拿不到她任何犯罪的证据,无法判罚。

然而最后那女子还是死了。

只因为她身在贱籍,便被肆无忌惮的加注酷刑,她虽自始至终都未曾松口,但当时的县令还是无证判罪,将她处斩。

所以看到最后,于准才会长叹了一口气。

“虽然这女子却有杀人的动机,看案件经过,的确也有重大嫌疑,但毕竟没有实证,这般妄加重刑甚至无证判罪,实在是置律法于不顾,草菅人命!”

于准颇为气愤,“若都以嫌疑定罪而枉顾证据,那这天下那有什么天理公道?这案子是不是冤案尚不可定论,但这判罪的县令却是有罪!”

胤礽听过于准的见解,倒是对他颇为欣赏。

于准愤愤于那女子被无证定罪,而并非那女子是否真的杀了人。

司法公正便该重证据,没有证据就不能轻易断罪,更何况是死罪。

那女子是否真的为夫报仇杀人了,不是靠动机靠嫌疑就能认定的,必须得拿得出证据来,否则便是枉顾刑律。

于准的关注点或许不同于世俗,但却很有一个判官该有的素质。

“你可曾科考?”

胤礽有了几分惜才之年,于是开口问道。

于准有些涩然:“草民天资愚钝,文章上并不精通,故而走不通科考之路。祖父说等我能出师了,便叫我做荫生,补一个外任小官,治一方水土。”

科举入仕是文人正途,中举之人会入翰林,选拔优异者或进内阁或进六部,前途最为平顺;

而像是于准这样的封疆大吏之后,不走科举走荫生也可以,只是荫生补官入不得京城,只能外任,做个知州知县之类的小官,想要入六部,就要看考核的情况了。

于准是向往刑部的,但他有自知之明,故而如今一直在做为一方父母官的准备,这刑名一项,亦是重点。

于成龙教育子孙严格,若不能得他考核通过,便只能继续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