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93
刘达。刘达在知晓她不收厚礼,又处置衙役之后,心中就有些惴惴不安,不管在哪个时候,能拿钱解决的事就不算大事,如果既不贪财又不好色,那就证明此人所图甚大,不是个好相与的。
他在听月池说罢来意后,就感觉十分棘手,因为若是帮了忙,万一李越得罪了人,他也要受池鱼之殃,可出言阻止,开罪了李越,也不是明智之举。
他索性让出讼议之权,只道:“您果然是年少有为,一心为民呐。此事老夫本应亲自出面,与您一同主理此事,只可惜,为防鞑靼来犯,老夫得去主持营修防御工程,实在是分身乏术。不若这样,您就在巡按察院主事,院中的官吏悉听您的调遣,您看如何?”
月池看到他闪烁的神色,就知晓他打得是什么主意,她乐得独掌一院,怎会不应允。她想了想还道:“院中的衙役数目有限,恐不够用。前日抓捕流民和犯人,有劳朱总兵差人,您看是否可以向朱总兵求一道令牌?”
刘达道:“您既开了口,那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我们这就去与朱总兵商议,索性让他拨一队人马听从李御史的号令。这儿就是兵多,尽管用。”
月池笑道:“这感情好,有劳刘翁费心了。”这下有了公堂,有了官吏,还有了兵卒,还有刘公公在一旁搭手,做事就要方便许多。
月池即刻就差工匠定做了数十个缿筒,又让兵士将缿筒安置在小巷深处,又命师爷写了几十张告示贴到了公示处。刚开始,所有的缿筒都是空空如也。后来,月池派遣士卒抓捕流民,将这些人全部充作劳改犯,和乡民一起修建水利等公共设施。
至于资金和具体营造安排,全部由刘瑾负责。虽说地方上太监本来就对城池营建有建言献策之权,但他没想到,自己落到这里来,竟然混到了在村里给这些下等人做监工的地步。可李越以势压人,他不得不从,并且只要有工程就有牟利的机会,他手里有了钱,就能打自己的小九九。是以,刘公公还真是干得热火朝天,效率奇高。
村中没有流民,治安自然是立竿见影地改善,而堤坝、水井和蓄水池等的修建,又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慢慢的,村里人对这个新来大官的感官有了变化,缿筒之中也开始有了状纸了。
月池每日看着这些状纸,真是哭笑不得,大部分都是财产纠纷,雇工与雇主间的矛盾,地主与佃户之间的拉扯。虽说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月池也没指望一上来就办个大案,要是连小事都断不好,老百姓怎么敢将大事托付于她。
她将状纸依照原告、被告的身份分派给里老、绅士、知县和知府,全程注目、责令他们速速办理。这也让总兵官朱振、都御史刘达以及京中的勋贵放下心来,还以为李越是要闹个大新闻,没想到只是这些事,那还是多盯着万岁这边,不必对他空耗神思了。
皇上亲阅东官厅,可是多少年难得一见的大场面,其背后的政治意味,让人不由深思。
第194章 弹剑歌和志阆巅
今日既是大阅之礼,也是谢师之礼。
《明史·礼志》有云:“亲征为首, 遣将次之。方出师,有禡祭之礼。及还,有受降、奏凯献俘、论功行赏之礼。平居有阅武、大射。”皇帝亲自参加的京师阅兵典礼被称为“大阅”, 是最为隆重的军政之礼。
在洪武至永乐年间, 大阅之礼经常举行,往往是在皇帝御驾亲征之前, 由皇帝亲自检阅军队。但随着重文抑武的加剧,皇帝们的体格也一代不如一代,阅兵礼在朱厚照的爷爷宪宗爷时,一共就小打小闹地举行了三次,其中还有两次, 都是在西苑办的。在父亲孝宗爷在位时,更是一次都没有举行过。而正德爷登基后, 他破天荒地说要办了,而且不是在西苑里凑合来一场,他是要去近郊大办。
这可难坏了众人,在朝会上是众口一词,都说没钱,没有必要搞这些繁文缛节。
朱厚照看透了他们的心思,他道:“朕也知晓国家艰难, 太仓空虚。先帝在时,朕便主持削减宫中开支, 这些年来不论是两宫千秋还是朕的万寿,都以简朴为主。怎么,即便如此, 还是连一场大阅的银钱都凑不出吗。唉, 那朕明日就只喝粥果腹罢了。光禄寺卿来算算, 朕喝多少天粥,能勉强凑够这阅兵的银钱?”
这种混不吝的话,古往今来也只有他能说出口,虽说大家都知道,他是绝不可能只喝粥的。可他这话既然说出口,就算是装样子,大家伙也不能直挺挺立着了。百官都齐齐跪下,言说万万不可。光禄寺卿更是一个头两个大,这不是在谈大阅吗,怎么会扯到他头上来。
他忙伏地道:“圣上万金之躯,又正值壮年,怎可如此损毁,叫臣等委实良心难安啊!”
他忽觉恍然大悟,万岁一定是又嫌弃光禄寺既花钱多,饭又做得难吃了。万岁做太子时整顿宫廷财政,也一并好好敲打了光禄寺,问他为何开国时每年都只需十来万白银,如今每年却要花上三十万之多。八千多名厨子做得饭,连经筵上的臣子都吃不下,只能去喂饱仆从。圣上还责骂他道:“这就是身为小九卿做得事,连寻常管家都不及?”
他那次被唬得日夜难安,回去好生整顿了一番,将厨子裁到了六千名,又少贪钱送礼,将花费压到了二十万白银左右。看来这还是压得还不够。
他忙道:“万岁恕罪,万岁恕罪,微臣定当竭尽全力,好生整顿寺内财务。还请圣上千万保重龙体才是。”
朱厚照高居宝座之上,手下的蟠龙扶手辉煌夺目。他道:“鞑靼连年犯边,杀我军士,害我百姓,朕为天子,不能庇护子民,连阅兵练兵的银钱都拿不出,叫朕还有何脸面保重自个儿。”
文武百官的头伏得更低了,从内阁首辅和勋贵武将开始,都在一一请罪。《国语》有言“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皇上若一味强逼,他们还可直言劝谏,可他如今竟然学会了以退为进。皇上这样说来,他们若再想不出法子来办大阅,便是既不能抵御外敌,又不能侍奉主上,日后史家工笔,岂不是满纸的庸臣。
可若要办大阅,也是件难事。户部提出,他们需要筹集资金。礼部尚书表示《大明会典》和《大明集礼》都没有先例可行,种种仪制需要礼部再重新商议。工部尚书请旨是不是得修个观军台,再整修道路,镇远侯和王侍郎也表示东官厅演练方阵、骑射也需要时间和精力。这一起了一个头,就有遥遥无期之态。
朱厚照听得逐渐皱起了眉,可不能这个样子,这拖字诀一起,说不定要到明年去。他多次督促加快进度,最后还是新入阁的东阁大学士予以了解决之道。
杨廷和道:“我朝太祖皇帝有言‘刃不素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倾覆;若弓马不